按照MSRA一位牛人的说法,如果你的唯一目标是发很多很多paper,那么只需要“keep reading, implementing and writing”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要做出真正高质量的结果,甚至是本领域内突破性的贡献,那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和一点运气,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a) 做研究需要阅读足够多的参考文献,博士生就读期间至少应该读过数百篇。我认识的一位“发paper机器”说他读博期间读了1000多篇。毕竟,你所能产生的idea只可能是来源于你曾经读过的东西。
b) 但是,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许多时候研究的idea就是来源于对他人的怀疑和批判。
a) 研究的突破往往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交叉之处。如果你发现A领域的方法/思想可以用到B领域去(以前没人这么做过),那么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前提是你对A和B领域都要真的懂。
b) 许多研究组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们在同一个领域积累了很多年,比别人想得更多更深入,所以能够不断地发现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当然同一个“金矿”挖得太久了,也会挖不出东西,这时候需要找别的坑去挖。博士生在这种问题上需要多听导师的意见,做科研要多与人交流。在企业界工作有个说法,即:你能够独立工作(不打扰老板)的时间越长,你的工资就会越高。但是这个说法在科研中是绝对错误的!科学研究不能只靠自己一个人蒙头苦干,许多时候别人一句话给你的启发就胜过自己闭门苦思好几个月。当然,独自工作和找人讨论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对一些顶级大牛,你应该在自己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功课的情况下去请教,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这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Make your hands dirty”,也就是说要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要勤于动手,把想到的idea真正做出来(编程实现/做出实验/推出公式等等),而不仅是在那里空想。听说T大计算机系有位著名教授,要求其学生紧盯业内顶级会议上的他人动态,相关paper一公开出来就要统统编程实现。虽然这个做法我们不一定要照搬,但是其精神是值得借鉴的。
个人觉得,对于理工科的paper写作来说,大多数时候能够做到逻辑严谨,结构清楚即可,把做出的结果说明白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文科来说,可能还需要比较好的文采,那方面我就给不出太多建议了。但无论什么学科,我想很重要的一点要”Put yourself in others’shoes”, 多从读者的角度着想,好好考虑怎样才能让他们弄懂。
我曾经问一位德国教授,怎样才能写一篇高质量的paper;他说, 最重要的是文中提出的每个观点都要有论据支撑,不要莫名其妙地抛出一个观点。这一点貌似是中国学生所非常欠缺的。此外,在用英文写作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在段与段,句与句之间要注意使用承上启下的语句,例如“on the other hand”,“in addition”等等,把不同的段落/观点衔接起来。这一点也是中国学生写英文paper时往往忽视的。咨询公司讲“金字塔原理”,我觉得对于论文写作其实也很有用,就是说要把文中的所有论点很好地组织起来。
a) 对于本科生来说,首先应该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有人说“任何一门新课程让你自学三天,你就要能够考及格”,这个意思可供借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本科学习是一个投机取巧的过程!至少对于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学习得非常扎实,最好能够到达倒背如流的程度(我不是在夸张)。如果你被问及自己专业的核心知识,还说“我现在想不起来,但是我回去很快就能查到”,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正面教材是:我所知道的一位德国WZL研究所的教授,他毕业之后已经工作N年了,还能够熟练地背出其专业领域的各种基本公式(包括高中和本科层次的一些物理公式),真是可敬可叹
b) 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来说,学的知识会越来越专,但这绝不意味着你可以只知道自己那一小块的东西。对于博士生来说,“博”和“专”是缺一不可的。清华何金良教授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在电机系有个学生,在硕士期间修了70多个学分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无所不包。后来他去了MIT读博,你们等着看吧,这个人肯定会成为超级大牛!”我听到的另一个例子是,John Hopkins有个诺贝尔奖级别的生物学家,也是无所不能,对于生物/物理/化学理论、数学推导、以及各种实验技术都是顺手拈来,想做什么就能随时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