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即将迈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在生活中我也接触过许多硕士博士学长学姐,他们给我的印象,大多都是阳光乐观的;我所打过交道的老师,大部分对学生也十分亲切友善,并没有新闻中描述的那么不堪。
毕竟作为新闻媒体,想要制造热点、槽点、爆点,想把矛盾激化、搞一个大新闻,这才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于是,我采访了二十位各高校在读的学长学姐,希望他们能就学业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和导师的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简单聊一聊读硕士博士的体验。他们中有研究生、直博生、还有博士生,所学专业涵盖了计算机、控制、冶金、材料、力学、财经、管理、文法等。令人高兴的是,学长学姐们也都非常热情地给出了答案。
我把他们的反馈如实整理如下,希望这些优秀前辈们的现身说法,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为了保护学长学姐们的隐私,下文采取匿名的形式。
学业压力不小,不然毕不了业,找不到好工作,所以要努力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
我觉得我的博士生活很精彩,其实在众人看来博士生活是比较枯燥的,但是自己如果能够把时间安排得很妥当的话,不仅能够学到东西,还能够过得很快乐。其实我平时的生活还是以科研为主,主要是做课题写论文。如果说工作的人,工作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内容的话,那么对于博士生而言,科研和课题这两个是主要的内容。
学业方面,我一直在怀疑到底就专业性来说,有没有国内研究生学的深,学的多。
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人都会寻求名导师,但是这样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名导师很大可能是年纪比较大的、功成名就的老师,这样可能自己已经不在科研第一线了。第二,名导师可能兼职和其他事务比较多,所以很可能平时都不怎么管学生。
在研究生阶段,最主要是指导往往不是来自于老师,而是来自于往届师兄师姐。有些老师现在实验室做的方向都不是自己老本行,他们又没有可能再去具体学习新方向,所以通常只能给你指导一些方向,具体的问题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这样的话,遇到能力之外领域的问题,学生往往是冲在最前面撞的头破血流的人。
再比如说,我们专业人工智能最火,结果很多学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名额供不应求。而这些比较火的实验室,基本上都是在保研学生里就把名额招满了,统考生基本没有可能进去。
其实,不管去多好的学校,那里的团队和氛围,有些也许和你曾经设想的不那么一样,有些则会让你感到失望、迷茫。这个无法在经历之前百分百预见到,只能说越好的学校,遇到令自己满意的团队的可能越大。
一个学期的研究僧体验快结束了,研究僧生活就是总是有事情要忙,忙着上课、忙着完成作业、忙着应付导师、忙着改论文,却好像什么都没有收获。其实仔细想想收获还是有的,虽然拖了导师三个月的论文最后还是投稿了,离毕业又近了一步。不用上课的日子就是寝室实验室两点一线,很幸福的就是遇见一群美丽可爱的师姐,生活多了很多乐趣。也曾质疑自己为什么读研,但是自己选择的路就要脚踏实地好好读完啊,认真做规划、磨练能力,向一个优秀又精致的猪猪女孩大步迈进!
自由体现在学习工作的方向选择和时间安排更灵活更自主,导师往往会给一个长期任务,一般每一到两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这段时间做什么怎么做看你自己,再加上几乎没有课程作业考试的约束,自己可以非常自由地安排时间精力来解决各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科研上的难题。
与自由相对的就是责任了,更大的自主权意味着更多的信任,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以前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家上课写作业考试,学的好不好考得好不好是自己的事,现在不同了,主要任务是搞科研做项目,这是需要包括老师和同门师兄师姐在内的一个团队来完成的,以前摆烂就坑坑自己,现在要是在你这掉链子那就是坑一堆队友,那就很尴尬了。出于这种考虑,平时会很注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自己负责,也对整个课题组负责。
现在一年,主要就是上课,T大这边的课程,至少是我们系的课程任务量巨大。系里的标准是课堂和课后要求学生的用时比例是1:5到1:7,我这学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了4门课,概率图、随机过程、凸优化和矩阵分析,感觉就像一起学八九门微机原理的感觉。
博士生日常看Paper,要了解学术领域前沿,然后改进、创新,甚至开辟新的领域。我小老板说,想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博士期间至少要精读100篇文献。精读的意思是,细到每一个公式都要知道来龙去脉,并且能给通过程序复现实验结果。我正常毕业年限是5年,博士一年级上课,五年级准备毕业,中间三年搞研究,365*3/100,所以要求还是挺高的。
我们这边待遇不错,补助在全国算高的了。博士是学校一年给补助3W3,老师至少给1W8。我每个月5000左右补助,所以每个月吃的不用担心,完全不用朝家里要钱了。日常我除了上课还额外干了助教的工作,收入能再高一些。再然后就是做项目了,这学期我接手了两个项目,博士的话,做项目要比硕士多。做项目对学生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很有帮助,很多在科研上的灵感都是通过做项目得到的。
博士毕业后,目前我们系还是去企业多些,但是读博后的也越来越多了,也有直接去211做副教授的。就业方向的话,企业,高校博后,事业单位,都有。对我来说,我目前想继续深造,或者创业。
我们实验室挺好,博士生活还算是很自由的。平时想和朋友们出去约顿饭,说走就走,旁边有五道口和中关村商圈,吃喝玩乐都挺多的,我们实验室这学期还去一个别墅里玩了一天。身边同学就是那种能学能玩的,例如我师兄他们拼起来巨吓人,都是下半夜才离开实验室,然后第二天早上又早早就到实验室了,(蛋壳问:为什么你们可以精力这么好?)注意锻炼身体吧,T大对体育的要求超高。
还有我觉得这边人的脾气都超好,能来T大读硕士博士的,如果之前是外校的,那应该都在本科学校算是很出色的,但是我发现大家都很谦逊。也可能是被T大课程虐的没脾气了吧。老师们也都很和善,特别是负责行政的这些老师。这边的辅导员是学生兼职的,像本科生辅导员就是在读的博士生。
我觉得博士生跳楼啥的还是少数,很少数。读博确实是一个挑战,很多读硕的人读完硕,坚决不读博,就是觉得自己不适合科研。读博想有一定的成果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有好的平台,好的研究方向,好的灵感。(蛋壳说:我看知乎上大家一边倒地说读博苦逼,还有人说在T大读博的没有谁不后悔的)读博确实苦逼,确实继续读书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所以盲目跟风读研读博是错误的。
确实,想明白自己要什么能干什么挺重要的,然后再去读博读硕,然后退一步,你在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合适读不下去了,如果真的坚持不了,大不了不读了嘛,何必自杀呢。(蛋壳说:可能他们想清楚的时候已经年级大了,觉得自己背负了太多家庭的责任,太累了)逃避不是办法,最后你的责任还不是得别人来背嘛。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能赚钱的路子还是挺多的,不是歪门邪道那种,如果之前给自己的定位过高,及时调整。在这个社会,只要肯吃苦,总会有收获的。觉得难的时候就是在路上的时候,实在不行,那就换条路。无论怎样,自杀都是不好的。
还有说到大学教师团队中的败类,我觉得这个帽子扣到大学本身上是不好的,因为坏人是哪里都有的。就像北航那个老师的事,学校能做的也只是在核实后取消他教师资格、取消他校内的职称,别的权利学校并没有,从另一方面讲,学校也很缺乏这种监督机制。无论从坏人到处都有,还是学校没有监督机制这两个角度,目前来说,教师团队中出现坏蛋,我觉得不能怪到学校。而我目前接触到的这些老师,人都是很好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因为大学老师里出现了几个坏人这件事,阻碍了自己继续深造的路。
你也不用担心读研的时候会有压力,多积累、多看paper,累了就玩会儿。遇到问题遇到瓶颈,千万不要自己钻牛角尖,多和师兄师姐交流、和导师交流。或许他们帮不上什么实际的忙,但或许会给你些灵感,而且其实有很多学术成果都是这么来的。
读研的体验?我觉得可能上课是一件幸福的事了。导师喊你做东西的时候会体验到那种感觉了,理论和实践天差地别,感觉自己很无知,很多东西都得自学。
也没那么不堪,就是刚开始会痛苦点而已,网上说的什么(自杀的案例)都是个体差异,没什么参考价值。
我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现在就是学位压力比较大,因为最终毕业要发一篇符合要求的论文,现在就是读论文,写代码的循环僧活。
有些学生之所以会遇到像陈小武一样师德较差的导师,是因为自己在加入实验室之前,并没有和学长学姐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且,就算学长学姐们知道这个导师很坑,他们也只会告诉你不要来,至于为什么不要来,他们也不好说。所以他们最后走到这一步,是由最初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那些读研之后交际圈就变窄的人,我认为是他们的自我封闭造成的。我自己并非科研型选手,在研究生期间,我也担任了班内、院内和校内的学生工作。我觉得这可以扩大我的交际面,让我认识各种各样的人,而我也喜欢与人沟通交流,因为我觉得这可以体现我的价值。
我毕业之后也有意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也许有人会说,你都读到了研究生,专业知识可以说比较深厚了,为什么还要去从事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但我觉得,我读研究生更多的是为了一个学历,至于科研,虽然我对它不感兴趣,但至少不讨厌它。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