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清华大学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高等研究院教授姚宏等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量子临界点的演生时空超对称性的数值揭示”(“Numerical Observation of Emergent Spacetime Supersymmetry at Quantum Criticality”)的学术论文,应用无费米符号问题的量子蒙特卡洛数值计算方法,首次在二维微观晶格模型中发现量子临界点上演生的三维时空超对称性。
近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马寅佶助理研究员等在人体血压与脉搏波速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人体动脉血压和脉搏波波速关系》为题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上。该研究成果建立了人体血压与脉搏波速度之间的关系,该关系不依赖于传统模型中的血管小变形、薄壳假设,为无袖带血压监测提供了有前景的替代方案。
10月20日-22日,首届亚洲大学联盟(Asian Universities Alliance,简称AUA)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本次论坛是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后首次由学生自发组织、学生自主参与的学术论坛。论坛以“人工智能新时代(The New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为主题,经过近六个月的筹备,来自亚洲大学联盟全部15所创始成员大学的近200名学生,以及20余名业内领军专家和多家企业汇聚清华大学,围绕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理论创新和产业应用等专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本次论坛致力于搭建亚洲青年交流平台,构建亚洲青年学者学术共同体。大会主席、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张钹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副教务长、国际教育办主任高虹,研工部部长赵岑,国际处副处长、亚洲大学联盟秘书长张传杰等出席开幕式。
10月14-18日,第37届国际激光与光电子学应用会议在美国奥兰多市举行。美国激光学会(LIA-Laser Institute of America)在其年度颁奖和全体大会上宣布,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钟敏霖教授从候任主席升任为美国激光学会主席,任期从2019年1月1日开始。适逢美国激光学会庆祝成立50周年,钟敏霖教授是首位来自亚洲的主席。
10月10日,美国光学学会(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OSA)公布了2019年度新晋会士(OSA Fellow)名单,在98位新晋会士中有两位清华教师和三位清华校友。他们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和黄翊东,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副教授林强(1991级物理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邓慧(1995级物理系),以及博士后校友彭承志。
10月19日,电子系吴及副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 上发表了“掌握临床医疗知识达到执业医师水平的深度学习模型” (Master clinical medical knowledge at certificated-doctor level with deep learning model) 的研究成果,所构建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全球首次通过国家职业医生资格考试,成绩超过了96.3%的人类考生,并被有效应用于基层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该成果展示了深度学习和推理技术在智慧医疗上的巨大潜力,为利用智能辅助诊断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了可行途径。
10月7-13日,聚创生物(Polynovo Biotech)团队代表清华大学赴丹麦参加2018年大学创业世界杯(University Startup World Cup)全球总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聚创生物团队最终从30多个国家的55支全球总决赛入围队伍中脱颖而出,在绿色技术(Green Tech)小组的9支国际团队中位列第二,获颁Top Two Best奖项。该成绩为中国队伍自参加该比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10月13日,在清华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共同主办的第7届“麦道学院年度高峰论坛”( McDonnell Academy Symposium)上,两校联合、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台湾大学、首尔国立大学和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等21所国际合作伙伴大学,共同签署了一份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宣言,旨在减少各大学校园的碳排放量,并促进每所大学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宣言的签署,是本次论坛针对全球性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一个缩影。
10月11日至14日,由清华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共同主办的第7届“麦道学院年度高峰论坛”( McDonnell Academy Symposium)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35所知名研究型大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研究型大学应对全球性挑战:健康、能源与环境、农业”的主题展开研讨,联手解决全球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论坛首次签署共同发展宣言,号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减少各大学校园的碳排放量,并促进各校积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0月9日,清华大学曲良体教授和程虎虎助理研究员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Interface-mediated hygr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an output voltage approaching 1.5 volt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发展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湿气发电材料和器件(hygroelectric generator, HEG)。该研究建立了异质结构的氧化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其对湿气变化超灵敏的特点,通过界面设计辅助和调控内部载流子的输运行为,首次将单个湿气发电器件的输出电压提高到1.5 V,并且成功为商用的用电器件进行供电。
10月4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宏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孪晶结构BiVO4光阳极促进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提高产氧性能》(Twin Structure in BiVO4 Photoanodes Boosting Water Oxidation Performance through Enhanced Charge Separation and Transport)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提出了制备具有孪晶结构的BiVO4光阳极的方法,验证了孪晶结构形成的同质结有利于促进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从而提高BiVO4的产氧性能。
9月27日,《细胞》(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药学院张永辉课题组题为《甲羟戊酸通路是新的疫苗佐剂制药靶点》(The mevalonate pathway is a druggable target for vaccine adjuvant discovery)的药学研究论文,首次发现甲羟戊酸通路可作为新型疫苗佐剂的理性设计药物靶点, 并阐述了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
9月19日上午,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Institute for Chinese Classics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成立大会暨清华·大成经学论坛首场讲演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香港浸会大学荣誉院士冯燊均先生与夫人鲍俊萍女士,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文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彭刚,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林,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教授等出席成立大会。
9月17日上午,第十二届“理论计算机科学明日之星交流会”(CHINA THEORY WEEK, 简称CTW)在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大楼多功能厅正式开幕。此次交流会吸引了来自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丹麦奥胡斯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数十位学者和博士生参与,共同探讨交流理论计算机科学前沿的热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