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辩论的目的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位辩论由从业资格辩论或职位辩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仪式。候选人先通过学位辩论获得学位徽章,那些希望获得教职的人再继续参加职业辩论。德国、芬兰等北欧国家的高校至今在招聘新教师时仍然采用这种双资格的制度。辩论的内容也由最初的教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经典或辩论前所撰写的文章,演变为候选人自己所撰写的论文。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最初的论文就是博士生证明自己博学的样本而已,或称为“博学鸿文”(specimens of erudition),与过去的口头辩论仍然没有本质区别,依然是碎片化的知识,其奇特、怪癖和有难度的论题只不过在向他人展示学人的博学,当然还有其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辛劳,但对于知识和学术研究并没有增益。[4]
由上所述可知,现代意义上的博士论文与原创性的知识贡献之间建立了一种历史的关联,博士论文学术水平的高低成为博士生能否获得学位的决定性因素。随着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博士学位内部的分化,历史上关于博士论文作用和价值的争议从未间断。早在1826年,德国吉森大学就发生过一场“关于科系是否应该鼓励甚至强迫学生撰写论文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持久论争。[12]1970年代,美国高校也曾兴起过“废除博士论文”(Stop the Dissertation)的运动,反对者高呼:“博士论文属于档案馆或博物馆所保存的标本,已经过时了。”[13]瑞德(Malcolm Reid)历数了博士论文的五宗罪:博士论文从来都不是一个科学成果交流的有效工具,博士论文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冗长的篇幅要求给博士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博士论文的评判标准不统一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不少数量的博士论文从未公开发表。[14]1990年代以来,随着问责、表现性评价和仿市场竞争等新公共管理理念在大学盛行,政府、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对于博士生投入数年的时间撰写一篇博士论文、甚至还有为数不少者仅因为未能完成博士论文(all but dissertation)而无法顺利毕业等诸多问题颇为不满。与此同时,博士就业去向的变化也要求人们反思作为传统博士生教育核心的博士论文究竟能否担负起训练博士生职业技能的责任。总之,归纳来看,当下对于博士论文质疑背后的主要问题包括:几百年来博士论文和知识发现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否面临着解耦的危机?博士论文知识贡献的功能与技能训练的功能之间如何取舍或平衡?基于博士生就业去向多元化的事实,传统博士生教育所训练的技能能否满足非学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学科领域高度专业化的背景下,是否存在博士论文评价的统一标准?何谓“原创性”(originality)的知识贡献?传统博士论文的形式能否适应已然变化了的知识生产和交流模式?下文将予以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