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食品贸易早已成为全球性贸易,食品质量安全的供给与需求是食品安全的关键保障,一方面,食品安全依赖于生产者的质量把关,另一方面,取决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质量的认知水平,能否有效的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也至关重要。食品安全具有准公共性,因此政府的监察与督导确保食品安全的首要条件,其次,市场对健康安全的食品具有有效的选择性,这与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认知和购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2]。食品市场属于典型的“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柠檬市场也被称为次品市场,是指由于市场存在卖方比买房的信息更多,因此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买方只能通过市场的平均价格来判断平均质量,消费者难以分析产品好坏,因此就会产生质量高、价格高的食品被质量低价值低的产品排挤出市场,导致市场安全食品的供给不足。
上世纪中叶,西方的经济学家用经济学原理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并创立了食品安全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有1987年Julie A. caswell[3]、1986年Katherine Clancy[4]。至90年代,风险分析理论用于食品质量管理,食品生产管理从此开始,食品经济学原理中的市场均衡框架用于食品安全,将复杂的食品安全转换成追求食品安全需求既定目标以及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手段。
1998年,Smith等在杀虫剂污染牛奶后,对消费者的购买牛奶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的是关于食物安全的相关信息,他发现,负面的新闻报道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牛奶的购买量受到新闻的影响而大量减少[6]。2001年,Verbeke研究信息对肉类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疯牛病的报道减少了肉类的供求量,并用需求体系解释关于疯牛病的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对牛奶购买行为的影响[7]。1990年,Brown and Schrader根据人们的饮食的胆固醇含量与心脏病的发作率之间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并由此建立胆固醇指标,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上的关于胆固醇增高的负面新闻的增加,消费者对蛋类的消费量明显下降,从1995年到1987年,消费量大约下降16%[8]。1996年,Chern研究发现,报纸对胆固醇的宣传及其增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使得社会上猪油与黄油的消费量下降,根据分析,他指出:胆固醇的宣传信息会对脂肪类食品的销售造成影响[9]。
1996年,Variyam,Smallwood,Blaylock以及2002年Golan对食品标签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行探索,把消费者的收入、健康状况及食品价格等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17];1996年Caswell and Mojduszka,1997年Mazis andRaymond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消费这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和个人数据消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此来判断消费者的购买食品时是否应用到相应的食品安全健康知识,这些研究共同表明食品宣传中的关于健康和安全的信息能有效的引导消费者者进行购买[18-19],并表明这些宣传信息对消费者是有价值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