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要有体系化意识。论文和专著的区分主要在结构、内容和性质等方面。论文是对一个论题的阐述,是一种问题性的思考,而专著是对一个专题的论述,是一种体系性的思考,具有较为广泛的展开和较为深入的论述。专著的深度和广度要超过论文。 ① 因而,在修改成书的过程中,对于某些知识点可以进一步展开,进一步丰富,进一步深化,支撑起专著的广度和深度。
在大量实践基础上,2010年,国际标准ISO690《参考文献和引文信息指南》推荐了三种类型的注释体例,包括著者-日期体例(Name and date system),很多文献中也称著者-年份体例(Author-date system),是在哈佛体例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编号体例(Numeric system),也称为顺序编码制,是在温哥华体例的基础上提炼而来,我国的国家推荐标准GB/T 7714-2015大量地使用的是这种体例;行文注释(running notes),是在牛津体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每种体例下,推荐了两种具体的著录格式。读者可以参考使用。
《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简称CMOS)推荐了注释-参考文献制和作者-出版年制两种注释体系。前者比较适合于人文学科使用,后者适用于社会科学。
《美国心理学协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出版手册),推荐了著者-出版年制一种体例格式,但在具体著录格式上跟CMOSZ中的著者-出版年等其他体例有所区别,在心理学领域以及其他相应学科大量使用,应用范围较广。
《美国语言协会论文写作指南》(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简称MLA手册),推荐了一种变异的著者-出版年制,在具体著录要求上与其他几种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在语言学领域比较普遍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