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继北大、上财发生的教师性骚扰事件后,高教领域连续又发生了两起震惊全国的事件。
【2019年12月26日,南京邮电大学发现材料学院2017级一硕士研究生意外死亡。2020年1月5日晚,南京邮电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称对调查过程中反映出的该同学导师张某的相关问题。1月1日,校方已依据相关规定,取消张某研究生导师资格,并根据学生意愿将张某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全部转由其他导师指导,后续调查处理正在进行中。据新京报微博报道,起因是研三学生不堪导师张某三年长期以来的谩骂压榨,不让看六级,不给改文章,逼迫学生在承诺书签字延期毕业,甚至要求学生赔偿3200元的氮气实验费用,帮自己打工等,导致重度抑郁三年,最终不堪重负,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2件事是一篇吹捧“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神论文”上了其导师主编的《冰川冻土》核心期刊:
【这篇名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洋洋洒洒数万字,占据了当期核心期刊30多页的版面。光看题目,你可能不知道它写了啥?摘要里的最后几句话点出了主旨,主要是论述:“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人如其名,我的导师程国栋,上海人,胸怀博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已20年,“移山造海”的成果丰富,实乃国之栋梁,望之可让人顿生一种崇高感。我的师娘张幼芬,宁波人,雍容华贵,仪态大方,性格温柔体贴,近处让人能感到春草的芬芳,优美感四溢。不过,最惊人的应该是徐中民论文中提到的导师程国栋,就是《冰川冻土》杂志的主编,也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院士、研究员。1月12日中午,“冰川冻土”正式发表《冰川冻土》编辑部的撤稿声明称:日前,相关网友在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表信息,质疑我刊2013年第5期刊发文章《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性不足。我刊获悉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经报编委会审核,决定对该文撤稿。我刊在该文刊发前审核不严,在此郑重致歉!衷心感谢相关网友的关心和批评,我们将严肃对待发表文章质量问题,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出现。
目前这两起事件当中,有关方面已经对曝光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并且还表示将进一步调查,笔者对此举双手赞成。
不过另一方面,个人感觉恐怕不能把这两起事件当作个人品质败坏造成的孤立事件,而应该看到这两起事件以及不久前的北大、上财“禽兽教师”事件,都只是近年来高教系统一系列严重问题的集中表现而已。如果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查处个别已曝光个案,恐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么,为什么高教系统会有这些严重的问题呢?笔者个人认为,这恐怕和某个时期对于高校的定位不清晰有关。
马克思曾经在《剩余价值论》里指出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学费的本质是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把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获取剩余价值的关系,虽然教师是卖主,学生是买主,但是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仍然是平等的:
【如果我自己购买,或者别人为我购买一个教师的服务,其目的不是发展我的才智,而是让我学会赚钱的本领,而我又真的学到了一些东西(这件事就它本身来说,完全同对于教师的服务支付报酬无关),那末,这笔学费同我的生活费完全一样,应归入我的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但是,这种服务的特殊效用丝毫不改变现有的经济关系;在这里,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换句话说,我对这个提供服务的人即教师来说,并没有成为资本家,没有成为他的主人。】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实现了高等教育公有化和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大学的基础上,提倡教师应该具有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精神,高校应该是一个公益性的服务机构,从而进一步发扬了教育的“服务性”这一本质属性。
然而在某个时期,不少人盲目模仿西方资本控制下的教育模式,鼓吹所谓的“教育产业化”,不再把高校当作社会公益服务机构,而把高校当作了私营企业来经营,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相反,很多高校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教师变成了学生的“老板”,学生变成了学校和高校教师的雇佣工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今天高校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的科研院所在内的整个高教系统是一个极端的卖方市场,承担着不少人的企图实现阶层跃迁的梦想。高校和其教师不但对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好坏,受教育的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够毕业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在学生毕业后仍然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地位,如在科研院所和核心期刊的主导地位继续控制学生的命运。在研究生教育领域,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这样一来,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便被扭曲了:高校和其教师一方面不断向学生收取学费,另一方面却又可以利用卖方市场的优势地位要挟学生。学生则一方面需要向高校交学费,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接受的教育服务的质量能够合格,还经常要忍受学校和高校教师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北大、上财“禽兽教师”事件;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不堪导师长期压榨自焚身亡;吹捧“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神论文”上了其导师主编核心期刊等等一系列恶劣的事件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简单地说,上大学本来应该是大学生和研究生接受公益性的教育服务,现在却在教育产业化、学校企业化流行的环境下被搞成了类似旧社会作坊当中的帮工和学徒,甚至是“交钱去打工”。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下,出问题是正常的,不出问题才怪呢!
由此观之,如何在根本上解决当下中国高校系统一系列严重问题,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必须改变教育产业化、学校企业化的错误思路,让高等教育回归公益性服务的本位,让高校教师同学生的关系从“老板”和雇佣工人这种扭曲的关系重新回归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
一方面,要把教育质量的考核权力从高教机构及其教师手里重新收归国家,并且要求高校和教师对教育的质量承担责任。现在的高校除了英语四六级等极个别科目国家统一考核以外,基本上就是由高校和教师自我制定标准,自我进行考核。学生如果通不过考核,教师和学校几乎不承担责任,完全是学生个人承担责任。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未来,应该让和毕业相关的骨干科目考核标准统一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进行统一考核。对通过考核的学生成绩良好的高校及其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奖励,像“双一流”等工程便可以按学生的成绩来定。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样做成本太高了。其实完全可以把相关制度建立在现在的考研考博制度的基础上,只不过把相关考试改为类似高考的毕业升学统一考试,由国家统一命题并要求全体的学生都参加,然后国家划一个毕业的最低分数线,各高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硕士博士的录取分数线。这样,用不了多少成本,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另一方面,要把高等教育和企业化的科研剥离开来,对于和科研有关的实践性科目的教育应该以国家考核标准为基础。可以选择科研方面擅长的人员专门组建科研中心,并不得招收在读的学生为自己的科研项目做工。剩下的高校教师则专门从事教学任务,只要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达到国家的考核标准就可以了,不得擅自强制学生参加国家考核标准以外的工作。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招聘,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等也应该建立起回避制度,严禁近亲繁殖。对于冰川冻土之类比较小众的科研领域,相关的国家核心期刊应该实行编辑专任,与导师或科研项目负责人等利益相关者脱钩。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高校的教师不再当指挥学生干活的“老板”,而变成真正教书育人,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教师,还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解决在读学生占用劳动力岗位的问题,从而让在读学生和毕业生都满意。而且现实当中大量令人诟病的学术腐败问题。也大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
笔者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点,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真正摆正了“高校及其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被服务者”的关系,让高校从“企业”变成真正的学校,教师从“老板”变成真正的教师,绝大多数高教系统当中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更不会有研究生自焚、马屁论文上核心等恶性问题了。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