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谈一谈实证上的创新。实证上的创新我列举了三个方面。第一是要发现新现象。注意,对于实证研究来讲,发现一个新的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的创新。比如,你在关注现实的过程中,发现两件事情有关,你就应该思考:这在实证上有没有证据?如果没有,那么机会就来了。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和陈钊、万广华做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inequality and growth)的实证研究。这个关系为什么在最近十年经济学的研究中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呢?就是因为在亚洲发展模式和拉美发展模式的比较中,经济学家发现,亚洲和拉美有收入差距的差异。拉美收入差距比较大,而亚洲的收入差距比较小。另外的一个差异是,拉美的经济增长慢而亚洲的经济增长快。经济学家就猜想:有没有可能不平等加剧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文献没有讲过。在发展经济学里,文献只讨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对于收入差距有什么影响,而没有人去讨论收入差距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大家知道在1993、94年以后的几年里,国际上顶尖的经济学杂志上连着出了几篇文章──现在被认为是这个领域研究的经典文献──就是用一些跨国家的数据,发现收入差距果然对经济增长有影响。这就是重大发现。
前面我们提到过,理论创新来自于解释新的现象,你会发现这些文章中有些有实证也有理论,有些只有实证。实证对于理论的发展也有帮助,其重要性在于可以为理论研究开拓新的空间。我本人认为,如果可以给实证研究的创新划分一个档次的话,第一流的实证研究是去发现新的现象,因为这是重大的思想成就。比这个稍微低一点的是使用新的方法。因为那些有重大思想突破的实证研究往往在研究的方法上不尽完善。比如刚才提到的inequality and growth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往往都是使用的OLS回归。OLS回归存在很大的内生性问题,后来有很多经济学家就专门去研究怎么去处理inequality and growth的内生性问题,包括我本人的研究。第三个是使用新的数据或新的案例。
比如在我们做的inequality and growth的研究里,首先我们提出了跟既有文献不同的问题: 大家都研究inequality和growth有什么关系,我们研究这种关系在长期和短期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文献里没有被研究过的问题;其次,我们使用了新的方法;最后我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数据。[1]文 献 (literature)
第二类文章就是跟你的文章相关,但从它的技术路线、它所关注的问题来讲,与你的文章又不是直接相关的。我们做inequality and growth这项研究[2]的时候,我们是要做一篇实证文章。那这里面就涉及到一大块的关于inequality and growth理论文章。对于我做的研究来讲,我可能对这些理论文章不需要每篇都从第一个字头看到最后一个字。我要知道的是这些理论是什么样的逻辑,它们怎么做,模型的起点是什么,它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在100篇里面,这些文章大概占了20篇左右。这类文章一定要看,但是不必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
第三个例子的正标题叫“因患寡而患不均” [9]。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中国古话里面有一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我们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讲:“古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暗含的前提是,收入不均与经济的增长之间没有关系,而我们在这篇文章里想说的恰恰是,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不利,如果忽视收入差距,那么,收入不均就可能通过影响增长而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富人)不利。”为什么要关注不平等,就是因为担心经济增长会受到阻碍,这句话翻成古文,我们改一个字,就叫“因患寡而患不均”。这个题目就很好地传达了这篇文章想说的思想。副标题是“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和教育增长率相互影响”,你看了就知道,这个文章的贡献在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我们用了特定国家的数据(country specific data),我刚刚提到,这个在增长研究里是潮流。第二,我们看了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这四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因为在既有的文献里面,至少教育这个变量没有当成的内生的变量来做处理。另外我们考虑的是相互影响,懂计量的人一看就知道,我们要用联立方程了。所以一个很短的标题把文章要说的故事和我们的三方面贡献全部容纳在里面。
这里我要说明的问题是,一个问题好不好,不是由数学决定的。我经常会拿到学生论文时问他们,这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假设,为什么要放非线性函数而不放线性函数。他们答不上来。我指出这里可以放线性函数,他们的反应会是“这样会不会太简单?”可是,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复杂数学方法同样的结论,为什么要舍易求难?唯一的理由是“show your ability”。 你无非想让大家知道你数学很厉害,但是,OK,我知道你的数学厉害了,然后呢?复杂数学方法的意义是可能会帮你搞清楚少数几个变量间的作用机制,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的工作可能的确是去抓住最为重要的几个变量,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变量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为了让模型更贴近现,有时候可能需要放弃复杂的数学方法。大家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章倾向于简单的数学方法,因为比复杂的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你想讲什么故事。现在经济学发展的情况是基础的理论构建已经逐渐完善,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释现实问题。而如同我刚才提到的:并不是说只有复杂的数学才能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我们也作了简单的总结:中国的教育市场化改革不是方向问题,而是方式问题,观点鲜明。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通常写法如下,要注明作者、年份、题目、杂志(或出版社)、期号、页码。参考文献的列法一定要规范,一定要注意你的参考文献的格式要统一。按照姓名来排序,把姓放在前面;正文里有的文献全要列,正文里没有的文献全都不要列。Blanchard, O. and L. Summers, 1987, “Hysteresis in Unemploy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1, 288-295.Fudenberg, D. and J. Tirole, 1992, Game Theor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Sen, A., 1999,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Cho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3, 349-378.克鲁格曼,1999,《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朱文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军,1994,《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经济研究》第9期,第72-80页。其 他注意你文章的注释、附录和图表的格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图表。图表不要用阴影和颜色,因为绝大多数学术杂志是黑白印刷的,没有一个编辑会愿意去帮你处理图表的问题,除非你的文章特别出色。文章投出去前,把你的图表做得漂亮些,有些杂志的约稿信会说明,希望你提供的图表直接可以用来印刷。数据处理和有些推导过程放在附录里,不要进正文,否则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在适当的地方可以注明感谢谁,如果文章曾经给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批评过,不妨注明。
[1] 陆铭、陈钊、万广华,200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4-14页。Wan, Guanghua, Ming Lu and Zhao Chen, 2006, “The Inequality–Growth Nexus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34, No. 4, 654-667.[2]陆铭、陈钊、万广华,200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4-14页。Wan, Guanghua, Ming Lu and Zhao Chen, 2006, “The Inequality–Growth Nexus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34, No. 4, 654-667.[3]中文权威期刊:《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文汇》。[4] 张爽,陆铭,章元,2006,《社会资本的作用随市场化进程减弱还是加强?──来自中国农村贫困的实证研究》,即将发表于《经济学季刊》。[5]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2006,《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世界经济》,第2期,20-30。[6] 陆铭、陈钊、杨线,《平等增长携手并进──一个基于收益递增的策略性劳动分工模型》,复旦大学工作论文。[7]金煜、陈钊、陆铭,2006,《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经济研究》,79-89。[8]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2006,《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世界经济》,第2期,20-30。[9]陆铭、陈钊、万广华,200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4-14页。[10]丁维莉、陆铭,2005,《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47-57页。[11]陆铭,蒋仕卿,2006,《反思教育产业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政策》,复旦大学工作论文。[12]陆铭,张爽,2006,《离开了土地,却未离开家乡——中国农村的公共信任与劳动力流动》,复旦大学工作论文。[13]陆铭,蒋仕卿,2006,《反思教育产业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政策》,复旦大学工作论文。[14]即前面提到的《离开了土地,却未离开家乡──中国农村的公共信任与劳动力流动》,陆铭,张爽,2006,复旦大学工作论文。[15]陆铭、陈钊、张爽,2006,《公有制理想的代价──腐败与私有化的中国案例》,复旦大学工作论文;陈钊 ,2006,《非对称信息、拍卖与国有资产流失》,复旦大学工作论文。[16]陈钊,陆铭,2006,《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复旦大学工作论文。[17] 亦取自《离开了土地,却未离开家乡──中国农村的公共信任与劳动力流动》,陆铭,张爽,2006,复旦大学工作论文。[18]取自《反思教育产业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政策》,陆铭,蒋仕卿,2006,复旦大学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