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位硕士生导师,他在我们的聊天群里也算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存在:有时候他比较活跃,活跃的时候一言不合就发红包,但更多的时候是“销声匿迹”,谁都不知道这货又躲在哪里做什么事情。不过当我们@这位仁兄的时候,在正常情况下还是能把这位牛人“牵”出来。那么,问那个问题的研究生所说的导师连面都见不到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如果这位硕士生联系导师,对方不接电话、不回信息,完全像“人间蒸发”了一样,那肯定是不正常的。但如果这位导师只是这位硕士生名义上的导师,有着导师之名却没有导师之实的存在,那么这种款式的导师连面都见不着很正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简单:因为实际上有另外一个“有实无名”的导师为其指导课题或者论文。
在正常情况下,导师一般是不会充当“甩手掌柜”的角色。举个例子,如果硕士生搞出来的论文都是以抄袭剽窃为主,而导师对硕士生论文的把关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的话,对于这种硕士生学术不端的行为,导师很可能也会被“连坐”。这就好比那位写“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牛人”,在那篇“神作”出来之后,导师也跟着倒霉。
当然,也有一种导师责任心很难“在岗在位”。“我的硕论早就发给了导师,但是发出去的论文如同肉包子打狗一样,有去无回,导师都没回复!”摊上对手下的硕士生不闻不问的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确实是一种相当郁闷的事情。所以,在考研复试的时候一些研友选导师的时候,会采用多方打探(咨询相关的师兄师姐)、了解目标院校相关报道、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等方式了解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导师,说得浅显一些,硕士生选导师、导师选择硕士生,有时候和“相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我觉得还是可以用社交软件或者电话的方式和自己的导师沟通,让导师联系其他的导师对自己进行联合培养,至少要为自己做课题和写硕论“清淤排障”。导师不联系硕士生,硕士生可以主动联系导师,让导师了解自己的难处,毕竟导师不负责任,很可能导致自己无法享受国家的相关补助,甚至无法如期毕业。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研究生与导师相处,前者一般是弱势群体。所以考研党在顺利通过考研初试之后,在复试之前就应该对自己的导师有一定的了解,免得到时候后悔。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