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文章的创作是在去年7、8月份了吧,之前刚投了一篇中文的,等待中。文章的创意主要来自我的大老板,他是单位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包括以后的论文修改啊,很多都要归功于老师的帮助了。大概在九月的时候完成了中文的初稿,然后把它翻译成英文(在是否需要先写中文再翻译为英文的问题上我还不大清楚),老板帮改了以后,我自己又改了一下就开始寻找刊物了,那时候我还没有开始接触诺贝尔,参考了几篇文献后,选好MSEA后。通过Elsevier进入了期刊的首页,那时什么都不懂,所有的东西包括文章的格式、语言和各种处理方法都要由Guide for Authors上面的介绍一一看来,着实吃力。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checked against formal technical criteria (structure of submission, adherence to the Guide for Authors and English language usage). 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we will not send your manuscript to the journal editor, as the English language usage has not met the desired standard.
Before submitting future manuscripts, we strongly advise that you either seek the assistance of a native English-speaking colleague, or consult http........
...........
我心里当然不好受啦,但是回头去看看稿件,我甚至都没有好好的核对系统返给我的PDF版本,到处是错误,图表格式不对并且一股脑都放文档里面了,现在想想都有点脸热啊。
其后认认真真的看Guide for Authors,然后请教图片的处理方式外加一些语言的修改。 在两个月以后将修改后的稿子再次投了过去。其后过了十来天发现Elsevier 上面的作者的“Main menu”显示需要修改,但是我的通讯老板并没有告知我有邮件,我对该投稿系统也不熟,因此就发了一封信过去问,很快的期刊经理就给了回信,并附上了审稿意见。
初看意见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应该指出的是,在投稿时要指定审稿人,我也不知道怎么指定,就在主页上复制粘贴了几个大牛上去,审稿意见充分体现了该审稿人的学术修养和水平。没有说明是大修还是小修,指出了好些问题,比如语言还需要修改、误差棒和误差限的标定,模型和数据的相关问题,结论写的太长,有一处直接引用的数据格式还被骂了(虽然有点委屈还是虚心的接受了,这就是科研的态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