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写作 > SCI专题

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关注·科技期刊如何做大做强(下

时间:2018-09-10  来源:本站  作者: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我国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拥有一批一流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科技期刊涉及出版机制、学术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各部门、科学共同体协同推进。

  针对当前学术评价过于注重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问题,多位科技期刊主编表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培育中国科技界自身的认同感,打破“唯SCI论”,建立新的评价导向和机制,推动国内优秀中文期刊与SCI期刊同质等效。

  《PlantDiversity》(《植物多样性》)主编周浙昆建议,我国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应中国科研产出特点的评价体系,替代单纯以SCI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吸引科学家将优秀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科技期刊上。“比如,国家基金和科技部资助的项目在结题验收时,可以要求有适当比例的成果在国内期刊上发表。”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主编朱邦芬院士认为,我国的中文科技期刊应与英文科技期刊分工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他指出,中文期刊应当在医学卫生、工程技术、科普等以中国读者为主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而一些原创性基础成果,从国际竞争和影响力考虑,还是应该通过英文推送到国际科技领域,“但不应片面地唯影响因子论,原创性越强、越重要的成果,应首先考虑在国内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

  管理部门和科技界已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科学家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成果。比如,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推进已发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再如,第七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十次会议决定,从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1篇在国内优秀期刊上发表。不少专家表示,此举对科技界产生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他们建议,未来这一比例还可再提高,同时推广到科技部、基金委等财政科技项目上。

  专家表示,我国科技期刊要做大做强,必须探索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的出版模式。此前,我国一些科技期刊重学术发展、轻市场经营,造成了科技期刊市场运营能力缺乏、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我国目前有179种期刊被SCI收录,这些期刊每年刊发的文章加起来也只有2万多篇。数量少、规模小,即便期刊的影响因子比较高,在国际科学界的学术影响力也很有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编审任胜利说。他认为,国内科技期刊要做大做强,不仅需要提高数量,还要在注重质量的同时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优秀成果。

  专家分析指出,我国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的市场化、集群化运营。针对当前分散办刊等问题,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建议,有必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机制,打破期刊主管主办地域、部门等方面的政策限制,鼓励期刊单位以各种形式进行合作或合并,培育集群化的标杆出版企业。

  彭斌说,从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的发展态势看,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国际主要科技出版商已形成垄断优势,它们不仅拥有期刊数量多,而且影响力大。

  “我国有必要通过深化科技期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期刊管理、支持期刊差异化发展。应注重加强学科、地域等方面的联合,努力实现同一主办单位科技期刊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以学科集群等形式强化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彭斌表示。

  为了改变我国科技期刊与科研产出不匹配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办法。2013年中国科协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着重加大对国内英文期刊的支持,目前已有明显成效。

  对此,一些专家表示,通过支持政策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国际影响力,但放眼长远我国仍需要打造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受访专家建议,应拓展国家对科技期刊的资助范围和方式,推进多个期刊“集群化”联合发展,实现影响力与市场化运营的良性循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提升国际影响力,我国大多数英文期刊采取与国外期刊或平台合作的形式,即“租平台”出海。

  近年来,为了适应英文期刊快速发展的形势,我国提升了英文期刊刊号的审批效率,一批优秀的英文科技期刊取得了CN号(国内统一刊号),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专家认为,同我国科技界的需求相比,英文期刊刊号资源仍然比较紧张。

  事实上,不只是英文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号资源也比较稀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伍军红认为,相对于科技工作者数量,我国的科技期刊总数偏少。从刊均载文量来看,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刊均载文量为282.6篇,而SCI收录期刊刊均载文量只有201.7篇。可见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少而需求大,刊均发文量大于国际期刊。

  “因为刊号不足,一些学科在国内核心科技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有时候比在国外SCI科技期刊发表文章还要难。”伍军红认为,科技期刊出版运营要实现市场化,首先要出版足够多的科技期刊,才可能通过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涌现出高质量的科技期刊。

  “目前刊号资源稀缺,反倒使一些编辑部门得以借助刊号资源维持生存,而不是通过提高办刊质量赢得市场。”伍军红分析说。

  任胜利说,通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申请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科学界和期刊界在创办英文期刊方面有强烈意愿。“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期待涌现出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

  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我国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拥有一批一流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科技期刊涉及出版机制、学术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各部门、科学共同体协同推进。

  针对当前学术评价过于注重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问题,多位科技期刊主编表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培育中国科技界自身的认同感,打破“唯SCI论”,建立新的评价导向和机制,推动国内优秀中文期刊与SCI期刊同质等效。

  《PlantDiversity》(《植物多样性》)主编周浙昆建议,我国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应中国科研产出特点的评价体系,替代单纯以SCI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吸引科学家将优秀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科技期刊上。“比如,国家基金和科技部资助的项目在结题验收时,可以要求有适当比例的成果在国内期刊上发表。”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主编朱邦芬院士认为,我国的中文科技期刊应与英文科技期刊分工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他指出,中文期刊应当在医学卫生、工程技术、科普等以中国读者为主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而一些原创性基础成果,从国际竞争和影响力考虑,还是应该通过英文推送到国际科技领域,“但不应片面地唯影响因子论,原创性越强、越重要的成果,应首先考虑在国内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

  管理部门和科技界已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科学家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成果。比如,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推进已发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再如,第七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十次会议决定,从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1篇在国内优秀期刊上发表。不少专家表示,此举对科技界产生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他们建议,未来这一比例还可再提高,同时推广到科技部、基金委等财政科技项目上。

  专家表示,我国科技期刊要做大做强,必须探索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的出版模式。此前,我国一些科技期刊重学术发展、轻市场经营,造成了科技期刊市场运营能力缺乏、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我国目前有179种期刊被SCI收录,这些期刊每年刊发的文章加起来也只有2万多篇。数量少、规模小,即便期刊的影响因子比较高,在国际科学界的学术影响力也很有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编审任胜利说。他认为,国内科技期刊要做大做强,不仅需要提高数量,还要在注重质量的同时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优秀成果。

  专家分析指出,我国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的市场化、集群化运营。针对当前分散办刊等问题,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建议,有必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机制,打破期刊主管主办地域、部门等方面的政策限制,鼓励期刊单位以各种形式进行合作或合并,培育集群化的标杆出版企业。

  彭斌说,从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的发展态势看,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国际主要科技出版商已形成垄断优势,它们不仅拥有期刊数量多,而且影响力大。

  “我国有必要通过深化科技期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期刊管理、支持期刊差异化发展。应注重加强学科、地域等方面的联合,努力实现同一主办单位科技期刊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以学科集群等形式强化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彭斌表示。

  为了改变我国科技期刊与科研产出不匹配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办法。2013年中国科协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着重加大对国内英文期刊的支持,目前已有明显成效。

  对此,一些专家表示,通过支持政策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国际影响力,但放眼长远我国仍需要打造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受访专家建议,应拓展国家对科技期刊的资助范围和方式,推进多个期刊“集群化”联合发展,实现影响力与市场化运营的良性循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提升国际影响力,我国大多数英文期刊采取与国外期刊或平台合作的形式,即“租平台”出海。

  近年来,为了适应英文期刊快速发展的形势,我国提升了英文期刊刊号的审批效率,一批优秀的英文科技期刊取得了CN号(国内统一刊号),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专家认为,同我国科技界的需求相比,英文期刊刊号资源仍然比较紧张。

  事实上,不只是英文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号资源也比较稀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伍军红认为,相对于科技工作者数量,我国的科技期刊总数偏少。从刊均载文量来看,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刊均载文量为282.6篇,而SCI收录期刊刊均载文量只有201.7篇。可见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少而需求大,刊均发文量大于国际期刊。

  “因为刊号不足,一些学科在国内核心科技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有时候比在国外SCI科技期刊发表文章还要难。”伍军红认为,科技期刊出版运营要实现市场化,首先要出版足够多的科技期刊,才可能通过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涌现出高质量的科技期刊。

  “目前刊号资源稀缺,反倒使一些编辑部门得以借助刊号资源维持生存,而不是通过提高办刊质量赢得市场。”伍军红分析说。

  任胜利说,通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申请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科学界和期刊界在创办英文期刊方面有强烈意愿。“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期待涌现出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如何用 EndNote 编辑适合投稿杂志的参考文献格式
如何用 EndNote 编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发表与写作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量SCI论文图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
虚拟现实、云技术、人工智能,未来教育有啥不一样?
虚拟现实、云技术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因毕业论文“高大上”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
如何使用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
如何使用Endnote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汇总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
“你的论文充斥着垃圾”:英文科研论文写作逆袭之路
“你的论文充斥着
赞助商链接
热门文章
  • WebofScience数据库_WebofScience检索
  • 中医药最常投稿的SCI期刊大汇总(top1
  • SCI谜案集的大结局赵爵和展耀到底会是
  • sci封面目录:如何找到SCI文章杂志的封
  • 投的一篇英文sci结果因为查重率过不去
  • SCISSCICSSCICSCD和北大核心期刊分别是
  • SCI收录中国期刊一览表 (1999年扩大版
  • sci期刊数据库检索入口
  • JCR分区(WOS或ThomsonReuters或汤姆森
  • 谈谈期刊分区我的文章到底属于几区?
  • 自己总结的SCI各种经验(发表检索分区等
  • 关于Turnitin查重系统你应该知道的这几
  • 最新文章
  • 独家被鼓励的“三类论文”之一国内卓越
  • 为您的论文进入美国SCIEi导航
  • 促进学术创新才是学术评价的根本
  • 权威发布齐鲁师范学院2020年普通高等教
  • 如何快速精准找到期刊数据库
  • 如何快速查找某学科有哪些期刊被SCI中
  • 科研工作者如何培养写论文的兴趣?
  • SCI收录号查询方法有用的拿走
  • SCI论文如何写引人入胜的Introduction
  • 吐鲁番地区护理高级论文发表需要多长时
  • 我院副院长胡莉琴带领团队撰写的论文发
  • 三位人气当红淘主播齐聚TSCI纺织工博会
  •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