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再次受邀在组学与质谱学领域著名杂志《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中科院分区1区TOP级杂志,影响因子9.526)发表评论文章“Mass spectrometry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ies delineate the advantageously biomedical capacity of siderophores in different pathogenic contexts”。本文由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吕海涛课题组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姚丽教授联合发表。本文首次在全球代谢组学领域内定义精准修饰代谢组学(precision-modification metabolomics)这一创新方法学策略,主要用于快速推进铁载体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创新应用研究,同时未来将该方法开发成功后(方法学研究进行中),可以广泛用于不同疾病的基础与精准转化应用研究, 吕海涛课题组未来将深度聚焦胰腺癌与肝癌的代谢调控机理与组分中药发现研究,以期为这些复杂疾病的临床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贡献方法学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吕海涛课题组(功能代谢组科学实验室,Laboratory of Functional Metabolomics Science)一致致力于功能代谢组学(Functional Metabolomics)创新方法策略研究,病原微生物中铁载体的系统代谢研究(Siderophore Metabolism),以及中药系统生物学研究(Systems Bi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课题组最新研究发现,致病性大肠杆菌中铁载体的生物合成与其宿主感染能力密切相关,即铁载体生物合成通过协同调控治病性大肠杆菌的系统代谢(JPR 2011;JPR 2014; JPR 2016; Mass Spec Rev 2013; Mass Spec Rev 2018)而决定其致病力的形成与表达,这些创新发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尿路感染的精准诊断、明晰病源机理和创新药物发现提供全新靶标与研究视角。
上海交通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交大博士生罗夏琳、交大硕士生郭睿、交大-黑中医联合培养硕士生徐欣为共同第一作者,交大-重大联合培养毕设本科生李弦为共同作者,吕海涛研究员为第一通讯作者,王喜军教授和姚丽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系统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启动项目和QUT Vice Chancellor’s Research Fellowship(国际人才基金)的大力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青年教授吕海涛2009年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生药学博士学位,师从王喜军教授,后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师从Peter C. Dedon教授等。2016年交通大学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QUT Vice Chancellor’ s Research Fellowship国际人才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究发计划课题负责人,目前已在MSR, MCP和JPR等发表SCI检索论文42篇。吕海涛课题组(功能代谢组科学实验室,Laboratory of Functional Metabolomics Science)依托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11引智基地等平台和设施,一致致力于功能代谢组学创新方法策略研究,病原微生物中铁载体的系统代谢研究、实体肿瘤早期诊断以及中药系统生物学研究。课题组最新研究发现,致病性大肠杆菌中铁载体的生物合成与其宿主感染能力密切相关,即铁载体生物合成通过协同调控治病性大肠杆菌的系统代谢(JPR 2011;JPR 2014; JPR 2016; Mass Spec Rev 2013; Mass Spec Rev 2018)而决定其致病力的形成与表达,这些创新发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尿路感染的精准诊断、明晰病源机理和创新药物发现提供全新靶标与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