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发表一年多就已经被引用 10多次,还被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的研究生课程 Developmental Genetics 列为选读文献,所以还不错。一般来说,评审人的意见都是比较负责的,可以说没有评审意见,文章质量不会上到一个高度。而自己看自己评,总是有局限性,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Peer review 系统饱受争议这么多年,但还是在采用,说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总是有点惰性的,但通过力图发 SCI 论文这件事就会逼自己去写、改、构思和补充试验。在发表Genes & Development文章的过程中,我的能力提高不少,文章中我和导师共享通讯作者。毕业后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全独立投稿,所以就想以自己博士论文前言部分为基础,加上评论最新发表的一些本领域的好文章(包括自己的这篇文章),写篇综述反映本领域的进展。由于自己不是大牛,不可能得到一流杂志的编辑综述邀请,所以我就自己查目标杂志,找到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这个杂志比较对口, IF 也不错,有 5分多(虽然笔者不完全认同 IF 的高低定胜负,但是大家都以此为参照,所以在选刊时也得考虑)。在投稿时自己有信心觉得能上,因为看了一些该杂志最近发表的文章,认为其水平和我的文稿差不多,果然接到审稿意见是基本接受,要求修稿。这是第一次独立修稿和写 response 信,也顺利完成,文章得以发表。
下一步比较有挑战性,经过多年肿瘤研究的积累,以及博士期间对新领域发育生物学的学习,加上一些专家提出和试验证明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之间有类似性,我开始着手写篇综述阐述我提出的新假设,即:一个胚胎发育中重要的信号通路可能在肿瘤发生,尤其是转移中很有意义。在选刊时同样是浏览期刊,找出最近发表的类似文章做参考,这次我选择了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杂志,该杂志为全球最大的肿瘤研究协会——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m 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主办, IF 也不错,达 5分。
这一原则同样适合另一个实例。一个临床医生基础研究的数据在国内杂志发表了,但是一直没有条件深入进行机制研究。根据最近文献他提出一些有趣的假设,解释一种疾病可能的致病机制,但是没条件做试验验证(可惜呀,如果真验证出来了绝对是 CNS 文章)。笔者建议投Medical Hypothesis,当时 IF 有 1.4,按杂志要求把格式整理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抱好希望投出。谁知被主编拒稿,说不符合杂志征稿范围,也许太基础了。这下朋友很沮丧,因为假设类的文章不像综述,很少有杂志登。
这么好的假设和精心绘制的模型图就这样放弃实在不甘心。笔者就费心一一浏览杂志,大海捞针,发现一个基础医学的杂志 IF 有 5分多,不定期会发些假设类文章,但不是每期都发,而且每期发的文章就 4~ 5篇,朋友很没信心。不管三七二十一,投着试试看吧。这家杂志审稿很慢,投稿一个月还没消息,催问后才说要列出 2个审稿人,我列出两个本领域专家,反正初生牛犊不怕虎。又过了一个月,还没反应,再次催问,编辑部说得到回复,两个审稿人拒绝审稿,因为和作者熟悉,很是莫名其妙,因为我和朋友根本就不认识他们,拒绝审稿也不要用这种理由呀!编辑部要求再找 3个审稿人。于是又再推荐了几个专家作为审稿人。
这家杂志倒是很认线个审稿人(有些杂志看 2个审稿人意见就定夺了),但是不是推荐的审稿人就不得而知了。3周后得到审稿意见,第一位没作任何好坏评价,只是说要补充很多材料,加入更多的背景介绍这种疾病,以便让基础专业的读者了解医学背景。第二位说假设不错,但是需多介绍些该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而第三位连连说好,要求修饰一些用词。编辑要求文稿至少包含 3个图,而且如果是引用别人的图就需要联系作者和原出版社求得版权。之前的文稿只做了一个假设模型图,现在要补充,也不是太难。多花点时间看看文献,模仿别人作的图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重新做图就行了,但没有时间精力去和作者联系版权。于是我们花费了一些时间,加了很多内容和 1张图,文稿有点像综述性质了。不过也好,更利于读者理解该假设。修回稿和 point by point response 投出后很快就被接受,没有要求再改任何语言。
原来目标是 1分多的最后投稿到 5分多,真是意外之喜呀!所以被一个杂志拒稿也不一定是坏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文章的 idea 好,还是有市场。还有就是这类文章(假设综述类)只要编辑要求修改而没拒绝,最后一定有戏,因为这些文字修改只要下苦功总是能完成的,只是时间和周折问题。而试验论文遇到编辑审稿人要求补充数据,不一定就能做出所期待的数据,也就不能保证文章最后是否能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