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每周六这一天要推送的内容还没有安排。欢迎愿意分享小麦科研和育种方面内容的老师或同学微信联系我们(wheatgenome)。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出台了一个文件《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这里说一下我的看法。破除SCI论文至上,并不表示不发表论文,少发论文。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发,而且还不能少发。这个规定出来,应该相关评价部门看的,不是给我们看的 (据说可能物质奖励会没有了?)。
作为研究生更是这样,千万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文章能发的时候尽量去发,能往高分杂志发,那就尽全力去争取。
对搞小麦育种的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能出小品种的就花功夫出,不能总想着憋个大的。
说得通俗一点,我们搞科研的出成果其实和买彩票一个道理,买得多中奖的概率才会高。文章等成果多,才更有可能出好成果,高质量的成果。也只有多,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让别人了解你的工作,同时选择代表作时才有挑选的余地。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已经达到毕业要求了,就不再发文章了。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评职称我已经不需要小文章了,那就不发小文章,集中精力发表大文章吧。
这是极大的认识误区。道理同我们前面说的一样。另外补充一点,出小文章很多时候也是给大文章打基础的,小文章都能信手沾来,大文章还会远吗?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当然也有一大批人可能要说“扯淡”。
今天的重点其实是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个人其实非常不愿意主动给别人推荐东西。
今天是个例外,因为我知道,如果你花时间看完这本书,一定会有收获和启发,无论是刚满十八岁的青年人,还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这个长假,这本书我看了两遍。是这个长假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这本书的名字是《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对,就是下面这本书:
看到“成功”二字,一定有人又会露出不屑的表情来了。是的,我刚看到书名时,心里也是犯嘀咕。
看过之后,会改变你对成功的看法。比方说,作者对成功的定义:“成功是基于外界的评价,而不是自我的满足”。还是比较抽象,举个例子,你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研究生,对村里人来说,你算是成功的。但当来到北上广之后,可能就不会那么成功了。
把目光放到我们科研圈,小麦圈,谁是更成功的人呢?这些在小麦圈成功的人,跳出小麦圈,还会有多少人了解呢?我们农业科研圈最出名的人是袁隆平先生,我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知道,甚至可以说世界闻名。从专业上讲,比袁厉害或水平相似的专家也不少,但为啥是袁老会被众所周知?看完这本书,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我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是“院士”。单纯从影响力来讲,院士的影响力已经走出科研圈/学术圈,院士之下的那些荣誉,往往还是仅限在学术圈。从经费来源说,院士的科研经费来源更加多样,而院士之下的主要就是来自国家基金委等专门的经费管理部门。成为院士,也就意味着出圈啦。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著名的线岁之前没有做出重要的科学贡献,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做出”。也即我们比较常听到的,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在科学家年轻的时候做出的。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年轻人嘛,更有想象力,更有创造力。但这个观点,仅有为数不多的例子做支撑,显然说服力不足,不够科学。
这本书的作者和他的团队,找来了4000多万篇论文,历时2年,将这些论文按照时间排序,而不是按照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年龄排序,来看科研产出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结果,作者发现,每一篇论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的概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任何时间和年龄所撰写的论文,都有可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论文。
拿买彩票来举例。假设你每年都买一张彩票,那你这辈子哪一年中奖的几率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买了很多张彩票,而到了中年之后,彩票买得少了,那么,年轻时中奖几率就比中年以后要高。
所以,你看,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容易取得成功,是因为年轻人有冲劲,这增加了成功的几率;为什么人到中年就成功无望了,是因为人到中年不愿意干、倦怠了,降低了成功的几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想要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做一些项目。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哪个项目能够取得成功。作者说,“现在,我知道我写的每一篇论文都是一张彩票,而每一张彩票都有机会获得突破性的发现。所以,我应该加倍地投入研究工作中,比年轻时更勤快。”
这里没有引入“团队”的因素,有些人可能会想到这个因素。这本书里,其实用了很大的篇幅围绕“团队”来展开。篇幅有限,大家还是去读读原文吧。文中还对很多我们常见的现象做出了解释,看完还是有点颠覆我们原来的认知的。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