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Sci-Hub力度升级全球最大学术出版商:网址你也不要提不然就发律师函。全球最大学术出版商Elsevier再惹争议,他们又把枪口对准了提供论文免费下载的Sci-Hub。
提供文献整理工具的Citationsy发表博客文章表示,因为自己在博客中提供Sci-Hub的最新网址,收到了Elsevier的律师函。
这一情况,让这家非营利机构感到很不爽,因为Elsevier有强大的律师团队,自己根本不是对手。
他们在社交上说,任何人都可以用谷歌轻易搜索到Sci-Hub的网址,的相关词条也提供了网址,他们博客中的链接也是引自。
不仅如此,还有细心网友发现,Elsevier在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网站中将链接导向了Sci-Hub。
Citationsy说:“他们无法关闭Sci-Hub,就别人提供链接,这是的。”
一方面,Sci-Hub存在的盗版问题,另一方面是Elsevier被贪得无厌。
虽然面临着盗版的,但是免费下载学术文献的需求实在太大,Sci-Hub和它的用户一直在和出版商们打着游击战,网址变了又变,所以Citationsy才会不断提供新的地址。
Sci-Hub网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11 年,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研究生Alexandra Elbakyan在完成学业回国后创办了Sci-Hub,原因她在国内无法获得一些学术资料。
由于Sci-Hub可以绕过绝大多数学术论文的付费墙,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就等于是断了学术出版商们的财。
因此早在 2015 年 6 月,Elsevier就把Sci-Hub告上了纽约联邦法院,根据美国《计算机欺诈和法》Elbakyan其版权。
当年 10 月,发出,裁定Sci-Hub了Elsevier期刊内容的版权,要求关闭其在美国的服务器,从此Sci-Hub开始了流浪之旅,迁移到美国无法管辖的地方,网址在 8 年间几度更换。
而同时在流浪的还有创始人Elbakyan,她为了被引渡到美国的风险推荐阅读:SCI期刊,开始四处躲藏。Science网站评价她是“可敬的利他主义抑或大型犯罪组织,而这取决于你的立场。”
在出版商和法律面前,Sci-Hub成了“过街老鼠”,在一些科研人员眼中,Sci-Hub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工作。
连美国本土的科研人员也在悄悄借助Sci-Hub。Science网站 2016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 2015 年 9 月到 2016 年 2 月期间,美国有 115 万次的下载请求,仅次于俄罗斯位居第五。
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Elsevier等出版商高昂的订阅费用,每年 1100 万美元连美国的大学都觉得难以承受。上个月Elsevier停止了向大学 10 所学习提供其付费期刊内容。
Elsevier等出版商在学术出版物上的巨额收费,一直被认为是在阻碍科学、知识。
在此前的“反爱思唯尔浪潮”中,爱思唯尔学术沟通主管William Gunn的一番言论就曾在网上炸开了锅,他在回应学术出版平台赚多少利润率合适时,是这样说的:
Elsevier订阅费每年都在上涨,到了 2018 年,大学(UC)系统平均每年要向Elsevier支付约 1100 万美元(约合 7377 万元人民币)的订阅费用。这还没完,在协商签订新协议的时候,这家出版商还要求继续提价。
而早在 2012 年,Elsevier公布的利润率就已经超过了40%。这赚钱能力,甚至超过了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
学界为出版商无偿审稿,看论文却还要被提价?Elsevier的如此策略让不差钱的名校都快受不了了。
于是在今年 3 月,耗时 8 个月的谈判破裂之后,大学系统宣布不再继续订阅Elsevier。
不仅是大学,在,从 2018 年开始不再与Elsevier签约的机构有接近 200 家。
我不小心弄丢了自己文章的PDF,只能跑到Sci-Hub上重新下载,毕竟在出版商那儿他们会让我重新交钱。
有网友则指出了互联网时代本不应如此,但Elsevier树倒,有其特殊原因:
互联网本应该改变这种订阅收费的模式。但出版商多年以来积累的名望已经形成了另一种价值。科学家们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发表在著名期刊上。而这一点也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有些的是,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教授Martin Paul Eve指出,在别人放出Sci-Hub链接的同时,Elsevier自己也链到了Sci-Hub上。
不过,也有网友不赞成用Sci-Hub这样侵权的方式去抵制Elsevier: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