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可以了解哪些学科的科研成果外流严重。表4反映了20072017年8月,SCIE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英文科技论文排名前10的学科( 数据只包含SCIE期刊论文,不包含国际会议论文,数据从Web of Science分析功能中直接获取。检索时间: 2017 年7月15日。
长期以来,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刊物整体水平高,也由于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学术语言,英语刊物的传播远远优胜于中文刊物,使得国外的刊物占据着极大的学术优势。因此,国内的学术评价侧重并向国际刊物倾斜,这是导致中国学者宁愿把文章发表在异域,造成科研成果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例如中国科学院“JCR期刊分区数据在线平台”曾经将所有国内期刊全部归为四区,而中国的很多科研机构也都采用此分区作为学术评价的标准。这对中国学者将优质论文积极向国外刊物投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国内刊物发展非常不利。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过分强调SCI( Web of Science)与EI索引数据库的收录。其实,SCI与EI 等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的初衷只是为科学研究工作查找文献与图书馆文献管理提供便利,他们本来不是、也不应当成为科研成果与学术研究以及研究者个人绩效的评价标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术与科研评价体系非常注重论文的国际化,将SCI与EI作为重要的学术评定标准,对这些国外索引数据库的应用出现了严重异化现象,文章是不是被EI或SCI收录直接关系着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使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不得不将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在国外的SCI或EI收录的刊物上。
索引数据库建设的目的首先是集中报道某领域全面的学术信息,让学者快速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科技前沿动态。e-science环境下,索引数据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国内已有的文献索引数据库,如CSCD、CSSCI等,这些数据库普遍存在报道内容滞后、功能单一等现象,在科研过程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现实的使用中,中国学界也将这些数据库作为学术评价的工具,而非科研与学术工具。再加上这些数据库仅仅报道国内的学术刊物的信息,不关注国际学术与科研信息,因此,在国内的应用也远不及Web of science与EI等国际索引数据库普遍,不仅不能走向世界,而且造成了资金投入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