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之前,我需要岔开下话题谈一下什么是检验。在国内,检验一般分为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分子等专业组。临检这一块发展十分缓慢,可捕捉到的研究点不多。微生物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很多和临床微生物相关的期刊直接被划分到微生物杂志上的(比如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推荐阅读:线性回归,因此,检验的科研主要集中在生化、免疫、分子这三个专业组上。
主编 Nader Rifai 是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标志物,尤其是 C-反应蛋白的研究;编委里面的 Allan Jaffe 和 Fred S. Apple 都是肌钙蛋白研究领域的绝对权威;David A. Morrow 是世界最杰出的心衰标志物专家之一;Børge G. Nordestgaard 主持的哥本哈根研究是享誉全球;Y.M. Dennis Lo(香港中文大学,中文名卢煜明)是母体胎儿循环核酸的创始人,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今天,利用循环核酸进行产检已经逐渐走入了临床,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Y.M. Dennis Lo 的工作。Y.M. Dennis Lo 和他的学生 Rossa W.K. Chiu 是杂志编委中仅有的两名中国籍编委;
还好,编辑也比较体谅中国人,在拒稿信中特别强调:语言经过润色后可再投。这三本杂志审稿速度快,通常一审不超过四十天,二审不超过一个月,接受后一个月内上线。三本杂志的难度差不多,有时被一本杂志退稿,可能会被另一本杂志接受。笔者一篇稿件投给 Clinica Chimica Acta 后被拒稿,该投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被接受。有一次被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退稿,主编来信告知说目前杂志的接受率只有 5%,有点出乎意料,看起来检验 SCI 杂志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有的同行可能会说 Clinical Biochemistry 也只是加拿大临床化学协会的官方杂志,辐射范围也仅限于加拿大吧。其实不是这样的,衡量一本杂志是否具有国际影响力主要看编委来源和文章来源、以及刊文量。Clinical Biochemistry 虽然植根于加拿大,但是编委遍布全球,且其稿件来源也是分布于全球的。从这个角度上讲,Clinical Biochemistry 是辐射全球的,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也就辐射个北欧,当然不能相提并论。
当然,北美、南欧洲、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作者也时不时在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上发文章,只是占的比例较低。笔者发过 1 篇,另有两次拒稿的经历。感觉这本杂志的审稿很慢,一审最快也是两个月,二审一般也是两个月,小修返回也是一个月的等待。哪怕有一个单词的错误,杂志社都会发给你让你自己修改。杂志接受后上线速度慢,一般三个月左右才安排上线。笔者那篇文章,从投稿到录用,折腾了 7 个月,弄的人筋疲力尽。
Annals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虽然影响因子 2.3 分,也是日本检验学会的共同官方杂志,也刊登很多来自全球的论文。但笔者认为,就影响力而言,其并不足以进入标杆杂志的行列。一是因为杂志的刊文量不大,每年约 80 篇,相当于三大标杆杂志的四分之一;二是其编委多来自英国。
Annals of Laboratory Medicine,韩国检验学会的官方杂志,以前叫 Korean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2011 年才改成这个名字的。这本杂志跟 Biochemia Medica 有些相似,甚至与 Biochemia Medica 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文章几乎是清一色的韩国货。一看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 Kim 思密达,就是什么 Lee 欧巴之类的。我建议广大中国作者就不要上去凑热闹了,以免打搅了韩国人的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