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医书 > 其他医学科目 > 临床营养学

25.1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时间:2009-06-26  来源:Med999网  作者:admin

25.1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可分解为核苷和磷酸。核苷进一步分解为碱基(嘌呤碱和嘧啶碱)与戊糖。

  25.1.1 嘌呤核苷酸的结构

  (1)碱基-嘌呤碱核酸中常见的嘌呤碱有腺嘌呤和鸟嘌呤,它们由母体化合物嘌呤衍生而来。天然存在的重要嘌呤碱还有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等,次黄嘌呤与黄嘌呤是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尿酸是人、猿和鸟类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

图25-1 嘌呤碱的化学结构

  (2)核苷核苷由核糖和碱基缩合而成。核糖的C1′与嘌呤碱的N9相连接。其结构如下:

图25-2 核糖(左)与核苷(右,腺苷)的化学结构

  (3)核苷酸核苷中的核糖羟基被磷酸酯化生成核苷酸。常见的核苷酸有腺嘌呤核苷酸(AMP)、鸟嘌呤核苷酸(GMP)等,其结构举例如下:

图25-3 核苷酸(5′-腺苷酸)的化学结构

  25.1.2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嘌呤的内源性合成主要在肝内进行,先由5′-磷酸核糖与ATP在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催化下合成5′-磷酸核糖焦磷酸,然后在谷氨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胺转移酶(Glutamine-5-phospho-ribosylpyrophosphate amido-transferase,GRPPAT)作用下与谷氨酰胺形成1-氨基-5′-磷酸核糖,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可受核苷酸(腺苷酸,鸟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的抑制。然后又在甘氨酸、甲酸等作用下转变成次黄嘌呤核苷酸。谷氨酸的同类物重氮丝氨酸对此有抑制作用。次黄嘌呤核苷酸是最重要的核苷酸,并由此转变成其他嘌呤核苷酸;也可由此分解代谢产生次黄嘌呤、黄嘌呤及尿酸。另一重要步骤是依靠次黄嘌呤-鸟嘌噙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将次黄嘌呤及鸟嘌呤转变成这二种嘌噙的核苷酸,借此控制尿酸的产量。当这种酶缺乏时,便失去控制,尿酸大量产生。同样,当合成嘌呤的底物增多,如5′-磷酸核糖焦磷酸增加及/或谷氨酰胺增多,或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酸不足,则对合成1-氨基-5′-磷酸核糖的反馈减弱,嘌呤合成增多。前者见于PRPP合成酶活性增高,后者见于HGPRT缺乏。

  通过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发现参予代谢的尿酸库男性为1200mg(800~1600mg),女性为600mg。1/5在血浆,4/5在血管外体液中。特发性高尿酸血症者尿酸库增至1600~4000mg。有痛风者则尿酸库可增至2~7.5倍。尿酸库的尿酸65%即7000mg在不断更新,痛风患者的更新可达5~10g。

  口服同位素发现N15甘氨酸后,发现约1/3痛风病人尿内排泄的尿酸N15比正常人多,在第3~4天达高峰。如把数日小便加起来。则所排泄的同位素总量较正常人大3倍。HGPRT缺乏者在上述试验中,尿同位素排量可较正常人增加15~20倍。上述结果表明这类病人体内嘌呤合成代谢增多,当然还有一部位病人尿同位素增加不显著,可能与肾脏排泄尿酸过少有关。

  25.1.3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

  (1)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 通过AMP氨基水解酶的作用,经脱氨基反应,腺嘌呤核苷酸转化成为次黄嘌呤核苷酸。

  (2)次黄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噙通过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酶使核糖部分被分解出来,因加入无机磷酸而转化成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留下游离的次黄嘌呤。此反应是可逆的。

  痛风患者体内可能部分缺乏这种酶,患遗传性代谢缺陷病者-自毁容貌综合征(Lesch Nyhan二氏综合征)的病人,体内完全缺乏此酶,可出现严重的智力低下与自我残毁等症状,还产生大量尿酸并引起结石。

①谷氨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转移酶 ②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③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     ④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⑤腺苷脱胺酶          ⑥嘌呤核苷酸化酶
⑦5′-核苷酸酶         ⑧黄嘌噙氧化酶。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

图25-4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3)次黄嘌呤→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在C-2被氧化而生成黄嘌呤与过氧化氢。

  黄嘌呤尿症的患者体内严重缺乏或无这种酶,患者的尿酸形成减少,趋向于形成次黄嘌呤或黄嘌呤的结石。

  (4)黄嘌呤→尿酸同样在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下,使五元环中的C-8被氧化,而形成尿酸,人体嘌呤的分解代谢到此为止,除人、猿以外的其它动物,代谢还可继续进行生成尿囊素、尿素或氨。

  (5)鸟嘌呤核苷酸←→鸟嘌呤该反应同样受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称酶的催化,与次黄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的反应相似。

  (6)鸟嘌呤→黄嘌呤 鸟嘌呤酶使C-2上的氨基被羟基取代。

  各反应步骤如下:

  尿酸排泄途径有三:20~25%的尿酸从肠道排泄。肠道细菌有尿酸酶,使尿酸转变成尿囊素,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所随粪便一起排出。细胞内分解约2%。其余均由肾脏排泄。肾小球滤过后约为血浆中尿酸的95%。而其中98%被近端小管重吸收。尿酸排泄主要依靠明小管再分泌。分泌部分代表总尿尿酸的80%,分泌部位在近端还是远端肾小管尚未完全清楚。重吸收和分泌可能都在近曲小管。肾小管重吸收研究表明:尿酸清除/肌酐清除=0.1,肌酐清除量远大于尿酸清除;肾小管分泌研究显示尿酸清除/肌酐清除〉1。这一现象可以解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阿斯匹林,保泰松、丙碘舒在小剂量时可减少肾小管的尿酸分泌而减少了尿酸,大剂量时则重吸收减少大于分泌减少,所以增加尿酸的排泄。

  在普食情况下,24h尿酸平均为750mg·d-1(或尿酸氮200mg·d-1)。忌嘌呤饮食下为350mg·d-1。尿酸在尿中以尿酸或尿酸盐形式存在,尿越呈碱性,则以尿酸盐的形式存在越多。后者的溶解度较前者大17倍。所以酸性尿易形成肾结石或沉积于肾髓质。

图25-5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如何用 EndNote 编辑适合投稿杂志的参考文献格式
如何用 EndNote 编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发表与写作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量SCI论文图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
虚拟现实、云技术、人工智能,未来教育有啥不一样?
虚拟现实、云技术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因毕业论文“高大上”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
如何使用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
如何使用Endnote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汇总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
“你的论文充斥着垃圾”:英文科研论文写作逆袭之路
“你的论文充斥着
赞助商链接
热门文章
  • 4.5 膳食中碳水化物的来源
  • 3.3 脂类的生化代谢
  • 5.2 维生素A
  • 17 营养性贫血--17.1 缺铁性贫血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 42.2 食物成分表
  • 1.3 人体的能量平衡
  • 3.5 脂类的供给量
  • 2.6 蛋白质营养状况的评价
  • 3.1 脂类的种类和理化性质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最新文章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 42.5 用微型计算机进行膳食营养成分计
  • 42.4 调查方法的评述
  • 42.3 膳食调查的注意事项
  • 42.2 食物成分表
  • 42 膳食调查--42.1 膳食调查是营养调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