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医书 > 其他医学科目 > 放射诊断学

第三节 胃肠道基本病变X线表现-放射诊断学

时间:2009-07-13  来源:Med999网  作者:admin

  胃肠道病变有其特殊性,无论是那种病或那一部分病变,除局部形态学有改变外,还经常伴有局部的功能改变。这种形态与功能相关的变化,在胃肠道疾患的诊断中,差不多具有同等重要性。甚至,有时局部器质性病变还可产生周围的、或远处的功能性改变。如阑尾炎可致胃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痉挛等。此外,功能性异常,往往由形态异常而表现出来,一般而言,形态改变多属器质性病变,而功能性改变既可能是器质性变化的早期阶段,且还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X线诊断必须从形态与功能两方面进行观察,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所谓形态,在胃肠道而言,指的是管腔大小,外形轮廓以及粘膜皱襞等;而功能则是张力高低、蠕动强弱以及运动力快慢、分泌多少等功能状况。

  一、管腔大小的改变

  胃肠道是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腔脏器。其管腔大小改变有一定限度。由于管壁的张力,维持其管腔具一定的形态与大小。任何局部或全部产超过正常限度的缩小或扩大,都表明是病理现象。

  超过正常范围的持久性管腔缩小是为狭窄。表现为狭窄的病变有:先天性闭锁、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肿瘤浸润性生长以及局部功能征象如痉挛等。其X线表现共同的征象为管腔狭窄。所不同者:先天性闭锁一般其病变范围较短,且边缘光滑。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者,其病变范围较长,边缘欠规则,如溃疡性结肠炎愈合阶段。肿瘤性狭窄除管腔缩窄外,还伴有管壁僵直、狭窄段不规则。痉挛性狭窄,属功能性改变,痉挛消除后管腔恢复正常,管壁柔软。

  超过正常限度的持久性管腔增大是为扩大。管腔扩大的病理基础为胃肠道的局限性梗阻性病变,或胃肠道肌张力减弱所致。X线表现:视梗阴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其上段的扩大亦有异。扩大的管腔内可积液积气。前述管腔缩小的病变。都可引起狭窄以上部位的扩大,还可伴蠕动增强。而肌张力减弱者如无力型胃,呈普遍性扩大,且伴蠕动减弱。

  二、粘膜皱襞的改变

  粘膜皱襞具有可塑性,但正常的粘膜皱襞仍有规则的形状,一旦粘膜皱襞发生任何固定形态改变时,多表示有器质性病变。对发现早期病变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一)粘膜皱襞增粗

  表现为皱襞隆起处(简称峰部)增宽蜷曲。X线征为透光的条纹影燕宽。亦称为粘膜皱襞肥厚和肥大。病理基础可为炎性水肿、慢性炎症的结缔组织增生或早期癌肿的局部浸润性等病变。

  (二)粘膜皱襞变细:

  病理基础为粘膜的萎缩或粘膜和粘膜下层癌肿浸润。x 线示皱襞的峰部有不同程度的坦平而沟部增宽,即粘膜皱襞条纹透光影平坦而不明显,严重时可消失,如萎缩性胃炎。

  X线显示的粘膜增粗与变细,有时同实际情况不尽相符,这与钡剂调制、胃肠内粘液的多少以及检查时压迫的轻重等密切相关。在解释影像时宜多注意。

  (三)粘膜皱襞集中

  病理基础是慢性溃疡侵及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产生纤维组织增生,并致疤痕形成,引起附近皱襞向心性收缩所致。X线示龛影周围的粘膜皱襞向龛影集中,呈星状或放射状排列,而每条粘膜皱襞的外形仍保持正常。

  (四)粘膜皱襞破坏、中断

  指粘膜皱襞失去连续性与完整性。病理基础为糜烂、溃疡或恶性肿瘤侵蚀所致。X线示正常的皱襞影像消失,而代之为不规则杂乱的钡影,破坏的粘膜皱襞与正常皱襞常有明确的分界,所以观察粘膜皱襞的破坏和中断情况对鉴别良、恶性病变有很重要意义。

  三、轮廓的改变

  胃肠道管腔经多量钡剂充填后,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可显示其前后上下左右各方的轮廓。正常管腔轮廓光滑完整,粘膜皱襞规则,下列固定的轮廓改变,是器质性病变的征象。

  (一)局部向腔外隆凸

  病理基础为粘膜面溃烂的溃疡;或因局部管壁结构薄弱和邻近病变的粘连牵拉,致使该部各层向腔外突出的憩室。溃疡(图5-8)或憩室(diverticulum)都可使钡剂充填。如果X线从凹陷区的侧面投影(切线位投影),就在轮廓线外形成一个突出的钡影,例如胃溃疡所造成的胃轮廓线外的突出影。x 线术语称之为龛影或壁龛(niche or crater):而憩室突出影则称之为袋影突出。在正面像上为园形或椭园形的钡斑影。有时龛影周围所形成环形透光影,是溃疡周围的粘膜炎性肿胀所致,X线称为月晕征(图5-9)

图5-8 示胃溃疡与胃憩室

图5-9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龛影)

  靶征—病理基础为糜烂。钡餐或钡灌肠充盈像是看不到的。在双对比像上,可见细小的钡斑影,周围有小环形透光影,有如打靶的靶心与内环。靶征周围胃小沟、胃小区消失。

  溃疡和憩室的鉴别除有好发部位之外,还可借助粘膜皱襞的改变来判断,如为皱襞集中是为龛影;如皱襞向钡影中延伸则为憩室(图5-8)。

  (二)局部向腔内凹入

  病理基础为腔内占位性的隆起病变,如癌肿、息肉等。肿物从胃肠道壁向腔内生长,占据一定的空间。肿物区无钡剂充填,局部粘膜皱襞消失,此种改变称“充盈缺损”(defect of filling)(图5-10)。

  充盈缺损系指充盈或半充盈像而言。在双对比像上,在气体的衬托下正好钡剂薄薄地涂在肿物表面上,因此就勾画出整个肿物的大小与形态(图5-11)。由于肿物的位置及X线投影角度的不同,则X线表现可不相同,如在正位像上,胃大弯及胃小弯的隆起病变可造成胃轮廓的改变,但胃后壁或胃前壁的隆起病变,则不造成轮廓的改变,仅显示胃内充盈缺损。根据缺损轮廓是否光滑、边缘是否整齐、管壁柔韧度等,从而判断属良性或恶性。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如何用 EndNote 编辑适合投稿杂志的参考文献格式
如何用 EndNote 编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发表与写作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量SCI论文图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
虚拟现实、云技术、人工智能,未来教育有啥不一样?
虚拟现实、云技术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因毕业论文“高大上”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
如何使用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
如何使用Endnote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汇总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
“你的论文充斥着垃圾”:英文科研论文写作逆袭之路
“你的论文充斥着
赞助商链接
热门文章
  • 第三节 颅脑CT诊断-放射诊断学
  • 第二节 X线诊断原则-放射诊断学
  • 第二节 正常X线表现-放射诊断学
  •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X线检查的基本
  • 第四节 胃肠道常见疾病-放射诊断学
  • 第五节 肺部常见病-放射诊断学
  • 第三节 基本病变X线表现-放射诊断学
  • 第四节 骨与关节外伤-放射诊断学
  • 第五节 急腹症-放射诊断学
  •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放射诊断学
  • 第二章 骨及关节系统X线诊断--第一节
  • 第五节 常见疾病X线诊断-放射诊断学
  • 最新文章
  •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X线检查的基本
  • 第二节 X线诊断原则-放射诊断学
  •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放射诊断学
  • 第四节 X线防护-放射诊断学
  • 第二章 骨及关节系统X线诊断--第一节
  • 第二节 正常X线表现-放射诊断学
  • 第三节 基本病变X线表现-放射诊断学
  • 第四节 骨与关节外伤-放射诊断学
  • 第五节 常见疾病X线诊断-放射诊断学
  • 第六节 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放射诊断
  • 第七节 颅脑常见病-放射诊断学
  • 第八节 副鼻窦炎及乳突炎-放射诊断学
  •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