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医书 > 外科学 > 外科学总论

第二节 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外科学

时间:2009-07-25  来源:Med999网  作者:admin

  要注意与尿布疹和硬皮病作鉴别。尿布疹的皮肤红布不肿,硬皮病的皮肤肿而不红,两者都无感染的全身症状。

  治疗 诊断一旦明确,即作多处切口引流(一般约需作5~7处),常可控制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每个切口长约1cm。如有坏死出现,应随时将坏死皮肤切除。术后应经常换药,保持引流通畅;待创面清洁后,及早作植皮术。全身应用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此外,还应加强全身支持疗法,以提高病儿的抵抗力和促使伤口愈合。

  五、丹毒

  病因和病理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丹毒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临床表现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起病急,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蹭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区有时可发生水泡。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常肿大、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有时并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治疗 休息,抬高患处。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青敷膏外敷。全身应用碘胺药或青霉素,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再发。对下肢丹毒,如同时有足癣,应将足癣治好,以避免丹毒复发。还应防止接触性传染。

  六、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

  病因和病理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或从其他感染性病灶,发疖、足癣等处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管腔内有细菌、凝固的淋巴液和脱落的细胞。如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就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如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感染引起腑部淋巴结炎;下肢、脐以下腥壁、会阴和臀部的感染,可以发生腹股沟部淋巴结炎;头、面、口腔、颈部和肩部感染,引起颌下及颈部的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的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急性淋巴管分为网状淋巴管炎和管状淋巴管炎。丹毒即为网状淋巴管炎。管状淋巴管炎常见于四肢,崦以下肢为多,因为它常并发于足癣感染。

  管状淋巴管炎可分为深、浅两种。浅层淋巴管炎,在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深层淋巴管炎不出现红线,但患肢出现肿胀,有压痛。两种淋巴管炎都要以产生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急性淋巴结炎,轻者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略有压痛,并常能自愈。较重者,局部有红、肿、痛、热,并伴有全身症状。通过及时治疗,红肿即能消退,但有时由于瘢痕和组织增生,可遗留一小硬结;炎症扩展至淋巴结周围,几个淋巴结可粘连成团;也可以发展成脓肿。此时,疼痛加剧,局部皮肤变暗红、水肿,压痛明显。

  预防及时处理损伤,治疗原发病灶如扁桃体炎、龋齿、手指感染及足癣感染等。

  治疗主要是对原发病灶的处理。本病早期作抗炎治疗。急性淋巴结炎已形成脓肿的,应作切开引流。

  七、脓肿

  病因和病理急性感染后,组织或器官内病变组织坏死、液化后,形成局限性脓液积聚,并有一完整脓壁者,叫作脓肿。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脓肿常继发于各种化脓性感染,如急性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疖等;也可发生在局部损伤的血肿或异物存留处。此外,还可从远处感染灶经血流转移而形成脓肿。

  临床表现浅表脓肿,局部隆起,有红、肿、痛、热的典型症状,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压之剧痛,有波动感。深部脓肿,局部红肿多不明显,一般无波动感,但局部有疼痛和压痛,并在疼痛区的某一部位可出现凹陷必不肿。患处常有运动障碍。在压痛或水肿明显处,用粗针试行穿刺,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小而浅表的脓肿,多不引起全身反应;大的或深部脓肿,则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和毒素吸收,常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白细胞计灵敏增加。

  结核杆菌引起的脓肿,病程长,发展慢,局部无红、痛、热等急性炎症表现,故称为寒性脓肿。常继发于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

  位于腘窝、腹股沟区的脓肿,应与此处的动脉瘤相鉴别。动脉瘤所形成的肿块有搏动,听诊有杂音,阻断近侧动脉,搏动和杂音即消失。此外,新生儿的脑脊膜膨出,可根据其位于背腰部中线,加压时能缩小,穿刺可抽得脑脊液,以及X线摄片发现有脊柱裂等特点,与脓肿鉴别。

  治疗脓肿尚未形成时的治疗与疖、痈相同;如脓肿已有波动或穿刺抽得脓液,即应作切开引流术,以免组织继续破坏,毒素吸收,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切开大型脓肿时,要慎防发生休克,必要时补液、输血。

  附:髂窝脓肿

  髂窝脓肿是髂窝淋巴结及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发生感染,脓液向后穿破髂腰筋膜所致。可由血行感染,下肢损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蓖感染或会阴、肛门、髂窝附近的脏器感染经淋巴管引起。

  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往往有畏寒、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由于解剖关系,多数病人的局部症状最初并不明显,一般仅有腹股沟上方疼痛,以后有行走困难或髋关节屈曲,并在髂窝部出现肿块。检查时,可在腹股沟部捫得长圆形、有压痛而无波动的肿块,髋关节不能伸直,伸髋时疼痛加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至后期,脓肿可自腹股沟韧带下方穿破,形成脓窦。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本病的诊断一般不难,必要时可作穿刺,协助诊断。有时需与阑尾脓肿、嵌顿性疝、髋关节炎、急性精索炎、急性输卵管炎等相鉴别。阑尾脓肿病史中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较低,无寒战,腹部肿块和压痛的位置较高,且偏向内侧,髋关节一般无屈曲。嵌顿性疝的肿块位置比较偏向腥股的上内方,有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急性髋关节炎时,髋关节活动受限,保持在一定位置,既不能伸直,又不能屈曲,叩击足跟时,髋关节疼痛加剧,X线摄片可发现关节病变。

  治疗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髂窝淋巴结炎,可以防止髂窝脓肿的形成。治疗包括局部热敷、理疗或蜡疗,应用较大量的抗生素。一旦形成脓肿,即应作切开引流术。在局部麻醉或株网膜下腔麻醉下,先进行穿刺。证实脓肿后,在脓肿部作一个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切口,按层分离腹壁组织,切开脓肿,排出脓液,并用手指分开脓腔内的间隔。置卷烟引流2~3根后,用凡士林油纱布填塞脓腔,作压迫止血,2日后取出油纱布和换药。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位于脓腔后壁的髂外动、静脉和肌神经,且勿穿破腹膜,以免脓液进入腹腔。手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和逐步纠正患侧髋关节的屈曲,必要时可作下肢皮肤牵引。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如何用 EndNote 编辑适合投稿杂志的参考文献格式
如何用 EndNote 编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发表与写作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量SCI论文图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
虚拟现实、云技术、人工智能,未来教育有啥不一样?
虚拟现实、云技术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因毕业论文“高大上”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
如何使用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
如何使用Endnote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汇总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
“你的论文充斥着垃圾”:英文科研论文写作逆袭之路
“你的论文充斥着
赞助商链接
热门文章
  • 第二章 无菌术--第一节 手术器械、物
  • 第二节 外科学的发展-外科学
  •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外科学的范畴
  • 第二节 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 第三节 怎样学习外科学-外科学
  • 第二节 体液代谢的失调-外科学
  •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失
  • 第八章 烧伤与冻伤--第一节 烧伤-外
  • 第三节 创伤病-外科学
  • 第五章 休克--第一节 概述-外科学
  • 第三节 酸碱平衡的失调-外科学
  • 第四节 手术室的管理-外科学
  • 最新文章
  •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外科学的范畴
  • 第二节 外科学的发展-外科学
  • 第三节 怎样学习外科学-外科学
  • 第二章 无菌术--第一节 手术器械、物
  • 第二节 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 第四节 手术室的管理-外科学
  •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失
  • 第二节 体液代谢的失调-外科学
  • 第三节 酸碱平衡的失调-外科学
  • 第四章 输血--第一节 输血的适应证、
  • 第二节 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外科学
  • 第三节 自体输血-外科学
  •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