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应用物理和光子材料综合中心(IAPP)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的Anton Kirch, Axel Fischer博士与德国柏林维尔斯特拉斯研究所的Jürgen Fuhrmann, Annegret Glitzk博士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发表了题为Experimental proof of Joule heating-induced switched-back regions in OLEDs的高水平论文。来自麻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Anton Kirch博士为本文的第一作者,进行了仿真、实验以及文章的撰写工作,Axel Fischer,博士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Anton Kirch博士等研究人员通过仿真与实验证明相结合方式,首次证明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焦耳热诱导的条件下可以出现switched-back regions,即出现随着驱动电流的增加,OLED将显示亮度降低的区域。该研究目前已得到了德累斯顿先进电子集群卓越中心内的德国研究基金会(DFG)以及德国库萨努斯韦克基金会的支持与资助。
图3 switched back effect.的效果图。 通过检测OLED的亮度变化来证明switched back effect.的存在。图的底线将总草图中三个不同示例阶段的俯视图呈现在OLED像素上。 纵轴表示整个所示横截面的亮度分布。 虽然低驱动电流会导致亮度分布均匀(左列),但升高的电流会导致亮度分布逐渐减小(中间列)。 在超过某个阈值电流之后,设备的某些区域(右列)的亮度甚至会降低(对应switched back region.)。
图4 两种OLED结构(带和不带PMMA层)在进行电流稳定扫描时用相机拍摄的清晰图像。 (a)列显示了人眼所见的OLED像素(自然感知),(b)列中的图像具有重新计算的代表实际亮度的颜色编码。(c)列绘制了相对于上一个电流密度步骤中拍摄的图片的差异,用于强调设备的亮度变化。(d)列表示将实验数据与PDE模型在电流-电压扫描的各个点上模拟的亮度结果进行比较(位置与图2一致)。没有PMMA层的OLED结构在降解前出现switched back region,也可通过仿真找到(switched back region边界用红线表示)。引入PMMA层的OLED结构可将switched back region的出现推迟到降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