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2: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1.高温作业及其类型 高温作业系指生产和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2℃的作业。生产性热源是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又称干热作业,是指高温和强热辐射同时存在。见于炼钢、炼铁、轧钢、铸造、玻璃、陶瓷、砖瓦等工业和锅炉间等。 (2)高温、高湿作业 又称为湿热作业,是指高气温与高气湿同时存在。见于纺织、缫丝、造纸等工业和通风不良的矿井。这类作业夏季气温可高达35℃以上,相对湿度达85%~90%以上。 (3)夏季露天作业 是指夏季从事农田劳动、建筑和搬运等的露天作业。除太阳直射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 2.对机体的影响 (1)热紧张 热紧张指在高温作用下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体温调节 高温作业时,人体的体温调节主要受气象条件和劳动强度的共同影响。前者气温和热辐射起着主要作用。人体从高温环境获得的对流与辐射热量、劳动代谢的产热量以及高热环境促使代谢亢进而增加的产热量这三者的总和大于散热量时,使热平衡破坏,机体就会出现蓄热。当机体蓄热过度,体温调节障碍引起过热时可发生热射病。 ②水盐代谢 高温作业工人大量排汗,可使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水溶性维生素大量丢失,又没能得到及时的补充,最后可引起水盐代谢障碍,进而引致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 ③其他 高温环境下大量排汗,可使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障碍。 (2)热适应 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的对不良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热适应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体温调节 热适应后,体温调节能力提高,表现在劳动代谢率下降,机体产热减少,出汗能力增加,蒸发散热增强,使体温调节紧张得到缓解。 ②循环系统 心血管系统的紧张性下降,表现为心率减少,每搏输出量增加,血压稳定。 ③水盐代谢 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汗腺对钠和氯的重吸收。 热适应反映了人对热的耐受性,但这种耐受性并不是无限的,如果超出了耐受范围,仍可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发生中暑。 (3)中暑 职业性中暑根据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热衰竭。 ①中暑按病情程度分为三种:中暑先兆、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②中暑的诊断与治疗: 中暑常在高热环境和重体力劳动情况下发生,可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和分型。对于中暑先兆和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安静处休息,并适当给予含盐清凉饮料,一般可以逐步恢复。对于重症中暑,则要紧急抢救。治疗原则是迅速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积极防治休克和脑水肿。 ③防暑降温措施: 1)技术措施:包括合理设计工艺过程,“如隔热、通风等; 2)保健措施:饮料及营养补充;个人防护等; 3)体检和职业禁忌证: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健康检查。凡有心血管器质性疾病、持续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肝肾疾病、明显的内分泌疾病(如甲亢)、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4)调整休息时间。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