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7:低钾血症; 血清钾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正常值为3.5~5.5mmol/L)。 1.病因 (1)长期进食不足; (2)应用速尿和利尿酸等利尿; (3)补液病人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 (4)静脉营养液中钾盐补充不足; (5)呕吐、持续胃肠减压、禁食、肠瘘、结肠绒毛状腺瘤和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等。 2.临床表现 (1)肌无力最早出现,先从四肢肌,逐渐延及躯干和呼吸肌。有时有吞咽困难、进食及饮水呛咳,可有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有口苦、恶心、呕吐和肠麻痹等; (3)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传导和节律异常; (4)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早期出现T波降低、变宽、双相或倒置;随后出现ST段降低、QT间期延长和U波; (5)病人可出现低钾性碱中毒症状,但尿呈酸性(反常性酸性尿)。 3.诊断 主要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血清钾测定来确定诊断。血清钾常低于正常,但缺水时因血液浓缩,血清钾的降低可不明显,缺水纠正后即可出现明显低钾血症。另外,合并酸中毒时,钾从细胞内移出,可掩盖缺钾情况。心电图改变有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部分出现U波对诊断更有意义,另外有S-T段压低及各种心律紊乱。 4.治疗 (1)及早治疗导致低钾血症的病因; (2)可参考血清钾测定的结果来初步确定补钾量。如病人有休克,应尽快恢复血容量,尿量达40ml/h后,再给以经静脉补钾、补钾速度不宜超过20mmol/L,每日补钾量不宜超过100~200mmol/L;能口服者,应口服钾盐。
☆☆☆☆☆考点3:等渗性缺水;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是外科病人最易发生的。水和钠成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的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1.病因 (1)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大量呕吐和肠瘘等; (2)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和烧伤等。 2.临床表现 少尿、畏食、恶心、乏力、舌干燥、眼窝下陷、皮肤干燥、松弛、但不口渴。当丧失体液达体重的5%(相当于丧失细胞外液20%)时,出现血容量不足症状;当丧失体液达体重的6%~7%时,可出现严重休克,当体液的丧失主要是胃液时,可伴发代谢性碱中毒征象。 3.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有血液浓缩表现,尿比重增高,但血Na+和Cl-浓度仍在正常范围内。 4.治疗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给予等渗盐水,并注意补充血容量(包括晶体和胶体)纠正休克。可根据临床表现估计补液量,也可根据细胞比容(Hct,正常值:男0.48,女0.42)来计算。 补液量(L)=Hct上升值/Hct正常值×体重(kg)×0.2 临床常用的等渗盐水(生理盐水)为0.9%的氯化钠溶液,其Na+和Cl-含量均为154 mmol/L,其中Cl-含量明显高于血浆。若大量输入这种液体,易导致高氯性酸中毒。因此,临床上主张用平衡盐溶液代替等渗盐水,其电解质含量接近于血浆,故更符合生理。目前常用的平衡盐溶液的配制方法有复方氯化钠和乳酸钠溶液(复方氯化钠和1.86%乳酸钠之比为2:1)以及等渗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等渗盐水和1.25%碳酸氢钠之比为2:1)两种。同时应积极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纠正缺水后,Na+排泄增加及血容量补足后血清钾相对降低,故应在尿量达到40ml/h时,补充氯化钾。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