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在人体抗凝系统中,抗凝血酶(AT)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约占血浆生理性抗凝活性的75%。
考点: ☆☆☆☆考点1: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分类及诊断步骤; 一、发病机制分类 1.血管壁因素 血管受损时,局部血管通过神经反射及介质调控发生收缩;同时,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并释放vWF、组织因子(TF)和暴露的胶原等分别引起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启动外源性、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局部血栓形成,有利于止血。血管壁异常的疾病有: (1)先天性或遗传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先天性结缔组织病; (2)获得性:①感染:如败血症;②过敏:如过敏性紫癜;③化学物质及药物:如药物性紫癜;④营养不良:如维生素C及维生素PP缺乏症;⑤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糖尿病、Cushing病;⑥其他:如动脉硬化等。 2.血小板因素 血管壁受损时,血小板在受损部位发生粘附、聚集及释放反应,促进止血及血液凝固。血小板异常引起的疾病有: (1)血小板数量异常:①血小板减少: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a.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b.血小板破坏过多,发病多与免疫反应有关,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血小板消耗过度,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等。②血小板增多:a.原发性: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b.继发性:如脾切除术后。 (2)血小板质量异常:①遗传性: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病。②获得性:可由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毒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引起。 3.凝血因素 血浆凝血因子共14个。凝血机制是由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FⅦ)、内源性凝血途径(FⅫ、FⅪ、FⅨ)和共同凝血途径(FⅩ、FⅤ、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组成。血液凝固是无活性的凝血因子的系列酶反应过程。血管内皮损伤后,启动外源及内源性凝血途径,在血小板第三因子(PF3)等的参与下,经过一系酶解反应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凝血异常引起的疾病有: (1)先天性或遗传性:①血友病A、血友病B及遗传性FⅪ缺乏症;②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FⅤ、FⅦ、FⅩ缺乏症,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及减少症,遗传性FⅪ缺乏及减少症。 (2)获得性:①肝脏病所致凝血障碍;②维生素K缺乏症;③尿毒症性凝血异常等。 4.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 人体内存在完善的抗凝及纤溶系统,抗凝系统由抗凝血酶(AT)、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和肝素等组成,其中AT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约占血浆生理性抗凝活性的75%;纤溶系统由纤溶酶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纤溶酶相关抑制物组成。体内凝血与抗凝、纤维蛋白形成与纤维蛋白溶解维持着动态平衡,以保持血流的通畅。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引起的疾病主要为获得性疾病: (1)肝素使用过量。 (2)香豆素类过量及敌鼠钠中毒。 (3)抗FⅧ、抗FⅨ抗体形成。 (4)蛇咬伤、水蛭咬伤。 (5)溶栓药物过量。 5.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1)先天性或遗传性:如血管性血友病(vWD)。 (2)获得性: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二、诊断步骤 按照先常见病、后少见病及罕见病、先易后难、先普通后特殊的原则,逐层深入进行程序性诊断。 1.确定是否属于出血性疾病范畴。 2.初步区分是血管、血小板异常、抑或为凝血障碍或其他疾病。 3.判断是数量异常或质量缺陷。 4.通过病史、家系调查及某些特殊检查,初步确定为先天性、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 5.如为先天或遗传性疾病,应进行基因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定其病因及发病机制。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