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4:四种类型的处理原则及防治; 处理原则是迅速止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和控制感染。 1.宫缩乏力 加强宫缩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按摩子宫需强调用手握宫体,按摩是间以子宫恢复正常收缩并能保持收缩状态为度。按摩同时肌注或静脉缓慢推注催产素10单位(加于25%葡萄糖液20ml中),随后肌注或静脉推注麦角新碱0.2mg,有心脏病者慎用。然后将催产素20~30单位加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若仍无显著效果,采取的措施还有填塞宫腔纱条、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直至子宫切除。 2.软产道裂伤 止血的有效措施是及时准确修补缝合,宫颈裂伤用肠线缝合,缝时第一针应从裂口顶端稍上方开始,最后一针应距宫颈外侧端0.5cm处止。阴道裂伤缝合需注意缝至底部,避免留死腔,避免缝线穿过直肠。 3.胎盘因素 胎盘剥离不全、滞留及粘连行徒手剥离取出。部分残留用大刮匙刮残留物。胎盘植入应剖腹切开子宫检查,确诊则行子宫次全切除。胎盘嵌顿在子宫狭窄环以上用乙醚麻醉,狭窄环松懈,用手取出胎盘。 4.凝血功能障碍 妊娠早期,尽早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妊娠中、晚期始发现者,争取去除病因或使病情明显好转。分娩期则在病因治疗同时,出血稍多即作处理,使用药物以改善凝血功能,输新鲜血液。产后出血的处理,在止血同时,应对失血性休克认真处理,改善患者状态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考点2: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临床特点和诊断; 1.原因 (1)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胎儿先露部下降受阻,不能紧贴子宫下段及宫颈,因而不能引起反射性子宫收缩,导致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 (2)子宫因素:子宫发育不良、子宫畸形(如双角子宫等)、子宫壁过度膨胀(如双胎、羊水过多、巨大胎儿等)、经产妇子宫肌纤维变性或子宫肌瘤等,均能引起子宫收缩乏力。 (3)精神因素:产妇精神紧张、恐惧、进食少临产后过多消耗体力,均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4)内分泌失调:妊娠晚期和临产后,参与分娩过程的主要激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不协调,如雌激素、缩宫素、前列腺素分泌不足,孕激素下降缓慢,子宫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降低,致使子宫收缩乏力。 (5)药物影响:临产后不适当使用镇静剂与镇痛剂,如吗啡、苯巴比妥派替啶等,使子宫收缩受到抑制。 2.临床特点与诊断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指产程开始宫缩乏力,间歇长,产程进展慢;继发性指产程开始宫缩正常,产程进展到某阶段(多在活跃期或第二产程)宫缩转弱。宫缩乏力有两类。 (1)协调性宫缩乏力(低张性宫缩乏力):宫缩具有正常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但收缩力弱,持续时间短,间歇期长且不规律,宫缩<2次/10分钟。宫缩极期宫体不变硬,手指压宫底肌壁出现凹陷,产程处长或停滞,宫腔内张力低,对胎儿影响不大。 (2)不协调性宫缩乏力(高张性宫缩乏力):宫缩极性倒置,宫缩时宫底部不强,中段或下段强,宫缩间歇期宫壁不能完全松弛,表现为宫缩不协调,这种宫缩不能使宫口扩张,不能使胎先露部下降,属无效宫缩。产妇自觉下腹持续疼痛,拒按,烦躁不安,脱水,电解质紊乱,肠胀气,尿潴留;出现胎儿窘迫。检查下腹有压痛,胎位触不清,胎心不规律,宫口扩张缓慢或不扩张,胎先露部下降延缓或停滞,产程延长。 (3)产程曲线异常:宫缩乏力导致产程曲线异常,有以下8种: ①潜伏期延长:从规律宫缩至宫口扩张3cm称潜伏期。初产妇约需8小时,最大时限16小时,超过16小时称潜伏期延长。 ②活跃期延长:从宫口扩张3cm至宫口开全称活跃期。初产妇约需4小时,最大时限8小时,超过8小时称活跃期延长。 ③活跃期停滞:进入活跃期后,宫口不再扩张2小时以上。 ④第二产程延长:初产妇超过2小时,经产妇超过1小时尚未分娩。 ⑤第二产程停滞:第二产程达1小时胎头下降无进展。 ⑥胎头下降延缓:活跃晚期至宫口开大9~10cm,胎头下降速度<1cm/小时。 ⑦胎头下降停滞:胎头停留在原处不下降1小时以上。 ⑧滞产:总产程超过24小时。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