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2: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血吸虫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病期早晚、感染轻重、虫卵沉积部位及人体免疫反应不同,临床分为急性、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和异位损害。 1.侵袭期 自尾蚴侵入体内至其成熟产卵的一段时期,平均1个月左右。症状主要由幼虫机械性损害及其代谢产物所引起。 2.急性期 本期一般见于初次大量感染1个月以后,相当于虫体成熟并大量产卵时期。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胃肠道症状:虫卵在肠道,特别是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大量沉积,造成急性炎症,患者出现腹痛和腹泻。肝脾肿大:绝大多数急性期患者有肝脏肿大,系由于大量虫卵结节形成,引起周围组织充血、水肿,造成肝脏急剧肿大,其质软,且有压叩痛。左右二叶均见肿大,以右叶更为明显,可能与肠系膜下静脉血流主要回人肝右叶有关。脾脏受虫卵毒素刺激而充血肿大,可明显触及。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肺部体征不明显,但X线摄片可见肺纹理增重,片状阴影,粟粒样改变等。 3.慢性期 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 4.晚期 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此时肝硬化多发展至后期,因门静脉栓塞形成,侧支循环障碍,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患者可随时因门静脉高压而引起食管静脉破裂,造成致命性上消化道出血,或因此诱发肝功能衰竭。此外,性机能往往减退,乃因严重肝损害引起全身营养不良和对激素灭能作用减弱,垂体机能受到抑制,性腺及其它内分泌腺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所致。患者面容苍老而消瘦,常有面部褐色素沉着、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晚期时肝脏缩小,表面不平,质地坚硬,脾脏渐呈充血性肿大。 5.异位损害 系指在偶然的情况下成虫或虫卵可超出其正常寄生的门静脉系统,而在异常部位造成病变,临床上以肺及脑部病变较为常见。脑损害时可有脑炎表现或以局限性癫痫反复发作为主,肺部损害轻者可无呼吸道症状,重者类似粟粒性肺结核或支气管炎,咳嗽最为常见,大都干咳少痰,胸部检查偶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胸部X线片检查大多数有明显的肺实质病变,早期见两侧肺纹增加,继而肺出现散在性点状浸润,边缘模糊,以中下部为多。病变一般在3~6个月后逐渐消失。偶见虫卵沉积胃幽门部或胃底部粘膜下层,可见组织增生,胃壁增厚、肉芽肿、息肉等改变,形成溃疡时,常有呕血及幽门梗阻等引起的临床表现,常可误诊为溃疡病或胃癌。此外,偶见虫卵沉积皮肤、输卵管、子宫颈、心包、胰腺、肾上腺、睾丸、附睾等部位,引起局部病变。
☆☆☆☆☆考点1: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 1.病原学 人类血吸虫分为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与间插血吸虫。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寄生于人畜终宿主的肠系膜下静脉,虫体可逆血流移行于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合抱的雌雄虫交配产卵于小静脉的小分枝,虫卵在血管内成熟,内含毛蚴,毛蚴分泌溶细胞物质,透过卵壳入肠粘膜,破坏血管壁并使周围肠粘膜组织破溃与坏死。由于肠的蠕动,腹腔内压力与血管内压力的增高,使虫卵与坏死组织落人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在20~30℃经12~24小时即孵化出毛蚴,在水中游动的毛蚴1~2天内,遇到钉螺(中间宿主)即主动侵入,在螺体肝、淋巴腔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再经5~7周形成大量尾蚴,逐渐逸出螺体外,尾蚴入水或逸出于河边或岸上青草露水中。终宿主接触水中尾蚴时,尾蚴吸附于宿主的皮肤,利用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肤组织,脱去尾部进入表皮变为童虫。童虫侵入真皮层的淋巴管或微小血管至静脉系统,随血流至右心、肺、左心进人体循环,或由肺穿至胸腔,通过横膈入腹腔。约经4天后到达肠系膜静脉,并随血流移至肝内门脉系统,初步发育后再回到肠系膜静脉中定居,在此,雌雄合抱,性器官成熟,产卵。从尾蚴经皮肤感染至交配产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为30天左右。成虫在宿主体内生存2~5年即死亡,有的成虫在病人体内可存活30年以上。 2.流行病学 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钉螺:为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本病传染过程的主要环节。尾蚴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流行区以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此与保护性免疫力有关。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