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18:病毒性肺炎的特点; 1.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所致。多见于2岁以内,尤以3~6个月婴儿多见,发病季节随地理区域而异常于上呼吸道感染后2~3天出现干咳,低~中度发热,呼吸困难,喘憋为突出表现,2~3天后病情可逐渐加重,出现呼吸增快、三凹征和鼻翼动,严重者可有发绀。肺部听诊可闻及多量哮鸣音、呼气性喘鸣,有时伴呼吸音减弱,肺基底部可听到细湿罗音。喘憋严重时可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 临床上有两种类型: (1)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如上述,但中毒症状不严重,当毛细支气管接近于完全梗阻时,呼吸音可明显减低,在喘憋发作时,往往听不到湿罗音,胸部X线常有不同程度梗阻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周围炎,有时可见时,往往听不到湿罗音,胸部X线常有不同程度梗阻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周围炎,有时可见小点片状阴影或肺不张; (2)间质性肺炎:常在渗出性基础上发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胸部X线呈线条状或单条状阴影增深,或互相交叉成网状阴影,多伴有小点状致密阴影。 2.腺病毒肺炎 为腺病毒所致。3、7两型是引起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原体,11、21型次之。主要病理改变为支气管和肺泡间质炎,严重者病灶互相融合,气管支气管上皮广泛坏死,引起支气管管腔闭塞,加上肺实质的严重炎性病变,往往病情严重,病程迁延,易引起肺功能损害及其他系统功能障碍。本病多见于6~24个月小儿,骤起稽留高热,萎靡嗜睡,面色苍白,咳嗽较剧,频咳或阵咳,可出现喘憋、呼吸困难、发绀等。肺部体征出现较晚,发热4~5日后开始呈现湿罗音,以后因肺部病变融合而出现肺实变体征。少数患儿并发渗出性胸膜炎。 X线特点: (1)肺体征不明显时,即可出现X线改变; (2)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肺气肿多见; (3)病灶吸收缓慢,需数周至数月。
☆☆☆☆☆考点20:其他微生物所致肺炎; 1.肺炎支原体肺炎 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原核生物,含有DNAG与RNA,无细胞壁。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占小儿肺炎的20%,在密集人群中占50%。常年皆可发生,流行周期为4~6年。MP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任何器官组织;另外,MP抗原与人体某些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多系统的免疫损害。故MP发病机制与直接侵犯及免疫损害两者均有关。已往认为本病多见于年长儿,近年婴幼儿感染率达25%~69%。常有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咯出粘稠痰,甚至带血丝。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婴幼儿则发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以呼吸困难、喘憋和闻及喘鸣音较突出,肺部湿罗音比年长儿多。 部分患儿出现全身多系统的临床表现,如溶血性盆血、心肌炎、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肝炎、各型皮疹、肾炎等。肺外疾病可伴有呼吸道症状,也可直接以肺外表现起病。有人提出:儿童如有发热、咳嗽,合并其他器官受累,血沉增高而中毒症状不重者,应考虑MP感染,进一步作相应实验室检查。 X线改变大体分为4种: (1)以肺门阴影增浓为突出; (2)支气管肺炎改变; (3)间质性肺炎改变; (4)均一的实变影。 2.衣原体肺炎 衣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微生物,寄生于细胞内,含有DNA和RNA,有细胞膜。沙眼衣原体是引起小于6个月婴儿肺炎的重要病原,可于产时或产后感染,病理改变特征为间质性肺炎。患儿起病缓慢,先有鼻塞、流涕,而后出现气促和频繁咳嗽,有的酷似百日咳样阵咳,但无回声,偶见呼吸暂停或呼气喘呜,半数病人可伴结膜炎。一般无发热,有人认为<6个月的婴儿无热性支气管肺炎应考虑本病,肺部可闻及湿罗音。胸部X线检查呈弥漫性间质性和过度充气改变,或有片状阴影,肺部体征和X线所见可持续1个多月方消失。肺炎衣原体肺炎常见于>5岁小儿,大多为轻型。发病隐匿,体温不高,1~2周后上感症状逐渐消退,咳嗽逐渐加重,可持续长达1~2个月,两肺可听到干湿罗音。X线胸征显示单侧肺下叶浸润,少数呈广泛单侧或双侧肺浸润病灶。可伴随肺外表现,有红斑结节、甲状腺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