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B 考点:结核病及其基本病理变化;
感染结核近3周时,细胞免疫开始发挥作用。巨噬细胞分泌MHCⅡ类抗原呈递并与有αβ-T细胞受体的未定型CD4TH0细胞结合,巨噬细胞分泌的IL-12促进CD4TH0演变为TH1细胞,后者分泌IFN-r。IFN-r是激活巨噬细胞的关键,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如TNF可促使单核细胞聚集、活化、逐渐分化为上皮样细胞、并融合为Langhans多核巨细胞,形成上皮样肉芽肿。IFN-r和TNF协同作用诱导含氮氧化物和自由基水平增高以杀灭巨噬细胞内的细菌。CD4+T细胞亦可促进CD8+T细胞溶解染菌的巨噬细胞。上述TH1反应过程中的任何缺陷,均可导致结核肉芽肿形成不典型,因而缺少抵抗力易导致结核病进展。 1.结核病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对人致病的结核杆菌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少数是牛型,本病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带菌飞沫或尘埃造成肺部感染。少数病人可因食入带菌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 2.基本病理变化 结核病是一种特殊性炎症,其病变特点是形成结核性肉芽肿,但基本病变不外是渗出、变质和增生。 (1)渗出为主的病变 见于结核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 (2)增生为主的病变 当细菌量较少、毒力较低、机体免疫力较强时,表现为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结核结节。单个结核结节肉眼不易察见,三四个结节融合成较大结节时才能见到,其境界分明,约粟粒大小,呈灰白或灰黄色。镜下典型结核结节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数量最多)、Langhans巨细胞以及外周浸润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类上皮细胞梭形或多边形,核圆或卵圆,胞质丰富,境界不清。Langhans巨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可有十几个到几十个核,呈花环状、马蹄状排列在胞浆周边区。 (3)变质为主的变化 当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渗出及增生的病变均可发生干酪样坏死。坏死呈黄色、均匀、细腻,状似奶酪。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以上三种变化往往同时存在,而在某一时期以某一种变化为主,随着机体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强弱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