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4: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 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以中、老年人多见,由动脉炎所致者以中青年多见。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部分病例有TIA病史。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除脑干梗死和大面积梗死外,大多数病人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意识障碍。 2.临床类型 依据症状和体征的演进过程可分为: (1)完全性卒中: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于数小时内(≤6小时)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指发病后神经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小时以上,但于3周内恢复。 3.脑梗死的临床综合征(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闭塞) (1)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①主干闭塞:三偏症状,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或象限盲;上下肢瘫痪程度基本相等;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非主侧半球受累可见体象障碍。 ②皮层支闭塞:上分支包括至眶额部、额部、中央回、中央前回及顶前部的分支,闭塞时可出现病灶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面部及上肢重于下肢,Broca失语(主侧半球)和体象障碍(非主侧半球);下分支包括至颞极及颞枕部,颞叶前、中、后部的分支,闭塞时常出现Wernicke失语、命名性失语和行为障碍等,而无偏瘫。 ③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上下肢均等性偏瘫,可伴有面舌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有时可伴有对侧同向性偏盲;主侧半球病变可出现皮质下失语。 (2)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①主干闭塞:常引起脑干广泛梗死,出现脑神经、锥体束及小脑症状,如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肺水肿、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热等,常因病情危重死亡。 ②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即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受损。多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临床表现以中脑病损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部分或完全麻痹、眼球上视不能(上丘受累)及一个半综合征,瞳孔光反应迟钝而调节反应存在;意识障碍为一过性或持续数天,或反复发作;对侧偏盲或皮质盲;严重记忆障碍(颞叶内侧受累)。 ③中脑支闭塞:出现Weber综合征、Benedit综合征;脑桥支闭塞出现Millard Gubler综合征(外展、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Foville综合征(同侧凝视麻痹、周围性面瘫,对侧偏瘫)。 ④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是脑干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柬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同侧Homer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舌咽、迷走神经受损);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纹状体或小脑受损)。 ⑤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表现为闭锁综合征,病人意识清楚,四肢瘫痪,不能讲话和吞咽,仅能以目示意。 ⑥小脑梗死:常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和肌张力降低等,可有脑干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考点6:脑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1.超早期溶栓治疗 应在起病3小时或6小时内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有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 (1)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①尿激酶:在我国应用最多,常用量50~15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1小时内静脉滴注;也可采用DSA监视下超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②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与血栓中纤维蛋白形成复合体,增强了与纤溶酶原的亲和力,使纤溶作用局限于血栓形成的部位;每次用量为0.9mg/kg,总量<90mg;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适应证:①年龄<75岁。②无意识障碍。③发病在3小时内,在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h。④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20mmHg。⑤CT排除颅内出血,且未显示低密度梗死灶。⑥排除TIA(其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持续不足1小时);⑦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⑧患者或家属同意。 (3)并发症:①脑梗死病灶继发出血。②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③再闭塞:再闭塞率可达10%~20%。 2.抗凝治疗 目的在于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可用于进展性卒中、溶栓治疗后短期应用防止再闭塞。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防治可能的出血并发症。 3.脑保护治疗 可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E和C、甘露醇、激素、巴比妥类等)和亚低温治疗。 4.降纤治疗 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和蚓激酶等。 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发病后48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6.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抽搐发作;进行心电监护,以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病后24~48小时Bp大于200/120mmHg者宜给予降压药治疗;血糖水平宜控制在6~9mmol/L;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控制颅内压和脑水肿。 7.外科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和小脑梗死,有脑疝征象者,宜行开颅减压治疗。 治疗原则:①超早期溶栓治疗。②针对脑梗死后的缺血瀑布及再灌注损伤进行综合保护治疗。③个体化治疗原则。④整体化观念,防治并发症,对症支持疗法,进行早期康复治疗。⑤对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