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11:第二产程的进展及处理; 1.密切监测胎心:应勤听胎心,通常应每5~10分钟听一次,必要时用胎儿监护仪观察胎心率及其基线变异。 2.指导产妇屏气: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 3.接产准备: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扩张4cm且宫缩规律有力时,作好接产准备工作。 4.接产 (1)会阴撕裂的诱因:会阴水肿、会阴过紧缺乏弹力、耻骨弓过低、胎儿过大、胎儿娩出过速等,均容易造成会阴撕裂,接产者在接产前应作出正确判断。 (2)接产要领:协助胎头俯屈,让胎头以最小径线在宫缩间歇时缓慢地通过阴道口,是预防会阴撕裂的关键,还必须正确娩出胎肩,胎肩娩出时也要注意保持好会阴。 (3)接产步骤:接产者站在产妇右侧。当胎头拨露使阴唇后联合紧张时,应开始保护会阴。每当宫缩时应向上内方托压,同时左手应轻轻下压胎头枕部,协助胎头俯屈和使胎头缓慢下降。当胎头枕部在耻骨弓下露出时,左手应按分娩机制协助胎头抑伸。胎头娩出后,挤出口鼻内的粘液和羊水,然后协助胎头复位及外旋转,使胎儿双肩径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双肩娩出后,双手协助胎体及下肢相继以侧位娩出,并记录胎儿娩出时间。胎儿娩出后1~2分钟内断扎脐带,计测出血量。当胎头娩出有脐带绕颈时,待松解脐带后再协助胎肩娩出。 (4)会阴切开指征:会阴过紧或胎儿过大,估计分娩时会阴撕裂不可避免者,或母儿有病理情况急需结束分娩者,应行会阴切开术。 (5)会阴切开术:包括会阴后斜切开术及会阴正中切开术。
☆☆☆☆☆考点3: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 (1)骨盆入口平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 ①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cm,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②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③入口斜径: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2)骨盆最大平面:此平面为骨盆腔内最宽大部分,无产科临床重要性。 (3)中骨盆平面:即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有两条径线。 ①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11.5cm。 ②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0cm,是胎先露部通过中骨盆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4)骨盆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 ①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5cm。 ②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9cm,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③出口前矢状径:平均值为6cm。 ④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cm时,一般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5)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①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盆轴。 ②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 2.软产道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形成。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10cm。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的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为生理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①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宫颈管长约2cm,临产后宫颈内口向上向外扩张,宫颈管形成漏斗形,随后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外口后扩张;经产妇则多是宫颈管消失与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 ②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宫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拉的结果。随着产程进展,宫口开全(10cm)时,妊娠足月的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阴道粘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使5cm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薄的组织,临产后,会阴体虽能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若保护会阴不当,也容易造成裂伤。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