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7:高热惊厥及其处理; 1.高热惊厥 年幼儿的任何突发高热的颅外感染均可能引起惊厥,其发病率为2%~8%,这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了解,可能因为6月~5岁小儿的大脑发育不够完善,分析、鉴别和抑制能力较差,以致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典型的高热惊厥具有以下特点: (1)多见于6月~6岁罕见; (2)患儿体质较好; (3)惊厥多发生在病初体温骤升时,常见于上感; (4)惊厥呈全身性、次数少、时间短、恢复快、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一般预后好。 30%~50%患儿以后发热时亦易惊厥,一般到学龄期不再发生。约2%~7%可转变为癫痫,尤其是原有神经系统异常,有癫痫家庭史及首次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者。 2.高热惊厥的处理 (1)一般治疗 1)保持安静及呼吸道畅通。 2)严重者给氧,以减少缺氧性脑损伤。 (2)制止惊厥 1)首选地西泮:0.3~0.5 mg/kg(最大剂量10mg)静注(每分钟1~2mg),5分钟内生效,但作用短暂,必要时15分钟后重复。肛门灌肠,同样有效,但肌注吸收不佳,最好不用。氯羟安定的效果也好,可按0.05~0.1mg/kg(最大剂量4mg)缓慢静注,必要时15分钟后重复1~2次,此药维持时间较长,降低血压及抑制呼吸副作用比地西泮小,也可肛门灌肠或含于舌下,为惊厥持续状态首选药。 2)新生儿惊厥首选苯巴比妥15~30mg/kg静注,无效时可再用10mg/kg,但每日维持量为5mg/kg,新生儿破伤风仍应首选地西泮。其他年龄组小儿可用苯巴比妥0mg/kg静注(每分钟不大于50mg),必要时20分钟可重复一次。 3)副醛:可在以上药物无效时使用,0.1~0.2ml/kg大腿外侧肌注(因臀注易损伤神经),必要时30分钟后重复,也可加等量花生油灌肠。重症时用5%葡萄糖水稀释成5%溶液按0.2ml/kg缓慢静滴,并按每小时0.2ml/kg维持静滴。本药由肺排出,肺部疾病患者慎用。 4)苯妥英钠:适用于癫痫持续状态,当地西泮无效时,可按15~20mg/kg静注,速度为每分钟1mg/kg,最好有心电图监护。 5)惊厥仍不止时可用硫喷妥钠:10~20mg/kg(最大不超过300mg),配成2.5%溶液,先按5mg/kg缓慢静注,止惊即不再推,余者按每分钟2mg静滴,并根据病情增减速度。 6)无抗惊厥药时,可针刺入中、合谷。 (3)对症治疗 高热者宜物理降温(25%~50%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敷),也可用安乃近10mg/kg滴鼻、肌注或口服,退热作用较其他解热镇痛药强。昏迷患儿常有脑水肿,可静注甘露醇及速尿,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炎症性、创伤性脑水肿效果较好,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引起者效果差,应尽量避免使用,或仅短时应用,以免引起不易发现的严重感染。 (4)病因治疗 尽快找出病因,采用相应治疗,对病因不明的新生儿惊厥,抽血留作需要时检查后立即静注25%葡萄糖,无效时缓慢静注5%葡萄糖酸钙(心率降至100次/分应暂停),仍无效时可缓慢静注2.5%(并非25%)硫酸镁,以上各药剂量均为2~4ml/kg。均无效时再静注维生素B650mg,如系维生素B6依赖症,惊厥应立即停止。
☆☆☆☆考点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 本病症状轻重不一。与年龄、病原体及机体抵抗力不同有关,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1.一般类型上感 常于受凉后1~3天出现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发热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可伴有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部分患儿发病早期出现脐周阵痛,与发热所致反射性肠蠕动增强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仲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角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病程约3~5天。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炎症波及其他部位。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急起高热,咽痛,流涎,畏食,呕吐等。体查可见了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 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常发生于春夏行。是一种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可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流行。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有时有胃肠道症状。病程1~2周。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