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A 考点: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可分为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和慢性细菌性痢疾。 1.病理变化 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主要发生于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重。病变初期表现为急性粘液卡他性炎,随后大量纤维素渗出,与坏死的粘膜组织、中性粒细胞等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假膜性炎)。假膜脱落后形成表浅、大小不等的“地图状溃疡”。愈合后很少形成肠狭窄。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肠道病理变化表现为卡他性肠炎或滤泡性肠炎。虽然肠道病理变化较轻,但常于发病后数小时内发生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 慢性细菌性痢疾由急性细菌性痢疾迁延而来。肠道病理变化表现为新老病变相互混杂。 2.临床病理联系 (1)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和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2)腹痛和腹泻:与炎症渗出和病变肠管蠕动增强有关。 (3)里急后重和排便次数增多:与直肠壁受炎症刺激有关。 (4)中毒性休克:严重的毒血症引起,多发生于2~7岁的小儿,多由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引起。
考点: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1.病理变化 (1)肠道病理变化:病变主要累及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根据发病过程和病变特点分四期,每期持续时间为一周。 髓样肿胀期:回肠下段淋巴组织肿胀、隆起于粘膜表面,色灰红,质软、似脑沟回,集合淋巴小结病变最典型。镜下巨噬细胞增生明显,常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由伤寒细胞聚集成的结节称伤寒肉芽肿。 坏死期:髓样肿胀的淋巴组织中心和局部粘膜组织发生坏死。 溃疡期:由坏死组织脱落形成边缘隆起、底部不平、常深达粘膜下层的溃疡。坏死严重者溃疡可深达浆膜甚至引起穿孔,累及血管可出血。由集合淋巴小结病变所形成的溃疡其长轴与肠纵轴平行呈椭圆形,孤立淋巴小结病变所形成的溃疡为圆形。 愈合期:肉芽组织增生填补溃疡性缺损,并由边缘上皮再生覆盖。 (2)肠道外病理变化:由于毒血症和败血症,病人出现持续高热,中毒性心肌炎可引起相对缓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引起脾肿大,其他如皮肤玫瑰疹(血管炎)、腹育(腹直肌凝固性坏死)、肠道病变引起的食欲减退、腹部不适、右下腹国压育等临床表现。粪便细菌培养在病程第二同起为阳性且逐渐增高,在第3~5周阳性率可达85%。若伤寒杆菌在患者胆囊内长期繁殖可成为慢性带菌者。 2.合并症 肠出血可发生失血性休克。肠穿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