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7: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种肝炎病毒。病毒体直径27~34nm,无包膜。核酸单正链RNA,属杯状病毒科,迄今,尚未能在细胞培养中使HEV复制。目前HEV有2个基因型,缅甸毒株与墨西哥毒株。 HEV感染后,可表现临床型和亚临床型,成人中多见临床型。潜伏期为2~9周,多数患者于病后6周即好转并痊愈,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可导致死亡。孕妇感染HEV,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尤其以怀孕6~9个月最为严重,常发生流产或死亡孕妇的病死率可达10%~20%。 目前,HEV临床诊断常用方法是检查血清中的抗-HEV IgM或IgG。急性肝炎患者在排队甲、乙、丙之后,如抗-HEV IgM或IgG阳性均可诊断为HEV急性感染。
☆☆☆考点5: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过去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91年被归属于黄病毒科。 1.生物学性状 HCV大小为30~60mm,有包膜。HCV基因组为一单正链RNA,长度约9.5kb,由9个基因区组成,自5′端开始,依次为5′端非编码区,核心衣壳白区(C区),包膜蛋白-1区(E1),包膜蛋白-2区/非结构蛋白-1区(E2/NS1),NS2区,NS3区,NS4区,NS5区和3′端非编码区。5′端非编码区核苷酸保守性强,在各株病毒间很少变异,可用于诊断。其中E1,E2/NS1区易发生变异,致包膜蛋白的抗原性变异而不被原有的抗包膜抗体所识别,病毒得以持续存在。这可能是HCV引起的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的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各地分离的HCV毒株,可将HCV分为6种基因型,我国以Ⅱ型为主。目前为Ⅱ型HCV复制产生的病毒量多,较难治疗。 NS3,NS4及NS5区基因可分别表达蛋白质,其中NS4表达的蛋白(C100~3)和NS3表达的C33c可作为抗原用于检测患者血清。 2.致病性和免疫性 经输血、血制品或污染注射器而传播,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丙型肝炎患者不出现症状,发病时已成慢性过程。慢性肝炎的表现亦轻重不一,约20%可发展为肝硬化。并可导致肝癌,我国肝癌患者中约10%有抗-HCV抗体。 丙型肝炎患者恢复后,仅有低度免疫力,且免疫力不牢固。感染HCV后,机体可依次出现抗-C33c,抗-C及抗-C100-3,可用于诊断还可用套式RT-PCR检测HCV RNA。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