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4:风疹; 风疹是儿童常见的较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孕妇在孕早期感染风疹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各种先天缺陷,自然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病因 风疹病毒属披盖病毒科。病原体由口、鼻及咽分泌物传给他人,通过飞沫传播。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14~21天不等。 (2)前驱期:低热、呼吸道卡他症状,腹泻,呕吐较少见。约半天至两天。 (3)出疹期: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1月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一般历时3天,出疹后脱皮极少。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指母亲感染风疹后病毒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溶解、胎盘绒毛炎等引起胎儿损伤,造成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如各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视觉及听觉疾病及神经系统病症,亦可是完全正常新生儿。迟发症状可在生后2月至20年内发生。 3.治疗:无特殊治疗,仅给对症及支持治疗。 4.预防 隔离期:出疹后5天,易感者应进行被动或主动免疫。
☆☆☆☆考点7: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 1.病因:A族乙型链球菌是对人类的主要致病菌株,有较强的侵袭力,能产生致热性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是本病的致病菌。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传染原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引起“外科型”猩红热。 2.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外科型1~2天。 (1)普通型:典型病例可分3期: ①前驱期:起病急,发热,体温38~40度之间。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扁桃体腺窝处可有点状或片状白色脓性分泌物。软腭处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或红疹。病初舌被白苔,以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鲜红,舌乳头红肿突起,称为红草莓舌。颈及颌下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 ②出疹期:起病12~48小时内出疹,皮疹最先于颈部、腑下和腹股沟处,通常24小时内布满全身。其特点为全身皮肤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基础上,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雨小丘疹,压之暂呈苍白,触之似砂纸感。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皮疹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易受磨擦部位更密集,可有皮下出血点形成紫红色线条,称帕氏线。 ③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先从面颈部糠屑样脱皮,渐及躯干、四肢,手足产可呈大片状脱皮。脱皮程度与时间、随皮疹轻重而异,脱皮期长达2~6周,偶可8周,无色素沉着遗留。少数患儿病后1~5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2)外科型:皮疹从伤口开始,然后可波及全身。伤口处可有局部炎症表现。引流区淋巴结可肿大、压痛,但无咽炎、扁桃体炎及草莓舌。 3.治疗 (1)一般疗法: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供给充分水分和营养,防止继发感染。 (2)抗菌疗法:首选青霉素,每日3万~5万U/kg,分2次肌注,共7~10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等1代头孢菌素治疗。 4.预防: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对曾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SMZ+TMP)3~5天,也可肌注1次长效青霉素60~120万U。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