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1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1.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和毒力强弱、人体防御功能有关。若免疫力低下而细菌数量多毒力较强,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少数发展为败血症。败血症期间,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释放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释放内毒素,使全身小血管痉挛,引起严重的微循环障碍。 2.临床表现 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90%以上。前驱期仅表现上呼吸道症状。败血症期重要的体征是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开始为红色,以后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呈紫黑色坏死或大泡。脑膜炎期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除高热和毒血症状外,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和脑膜刺激征。经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考点1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1.诊断 普通型流脑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发病,儿童多见)、临床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体征(脑膜刺激征)和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及细菌性脑脊液改变(颅压升高,脑脊液外观浑浊,白细胞升高为1×109/L,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核氯化物降低),细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2.治疗 强调早期诊断,就地治疗,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杀菌药物,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高度敏感,尚未出现耐药,作为首选药。此外,氯霉素通过血脑屏障较为容易,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疗效相似,用于不适合青霉素或氯霉素治疗的患者。 3.预防 早期发现病人,就地隔离,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d;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到人多拥挤的人群;菌苗预防注射制剂为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体菌苗;对密切接触者可服用磺胺类药。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