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1:补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1.补体系统的概念 补体系统是一组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及体液中的可溶性蛋白及一组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组织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 2.补体系统的组成 根据功能可将补体系统30多种蛋白分子分为3类: (1)固有成分 指参与补体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①经典途径的C1、C4、C2;②MBL途径的MBL和丝氨酸蛋白酶;③旁路途径的B因子、D因子;④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 (2)调控补体活化的蛋白分子,其中存在于血清和体液中的可溶性蛋白分子有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H因子、I因子、S蛋白和血清羧肽酶等;存在于细胞表面,属于膜结合蛋白分子的有膜辅助因子蛋白、促衰变因子和同种限制因子等。 (3)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各种受体,如C1q受体、C3b/C4b受体,H因子受体和C3a/C5a受体等。生理条件下,绝大多数补体固有成分均以酶原或非活化形式存在,只有被某些物质激活后,补体各固有成分才能按一定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多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补体各组分含量相对稳定,不因免疫而增加。补体固有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以C1分子量最大,D因子分子量最小。补体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通常56℃作用30分钟即被灭活,在0~10℃条件下活性只能保持3~4天,故应保存在-20℃以下。
☆☆☆☆考点2:补体系统经典(传统)途径的激活; 以抗原-抗体复合特为主要激活物,从C1活化开始,引发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激活途径为经典激活途径。 1.识别阶段 IgG1~3和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因其构型改变而使CH2/CH3补体C1q结合点暴露。C1是由一个C1q分子,两个Clr分子和两个Cls分子借Ca2+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复合物。Clq由六个相同的花蕾状亚单位组成,各亚单位氨基端聚合成束状,羧基端为球形结构,呈放射状排列,是与Ig补体结合点结合的部位。当C1大分子中的C1q通过两个球形亚单位与Ig暴露的补体结合点“桥联”结合时,即可激发C1活化。通常一个IgM分子与抗原结合后即可激活C1;而与抗原结合的IgG分子则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紧密相邻(<700nm=的分子与C1q分子“桥联”结合,才能使C1活化。活化C1中的C1S具有酯酶活性可使相应的底物C4、C2裂解。 2.活化阶段 在Mg2+存在条件下,C1(Cls)首先将C4裂解为两个片段,其中小分子C4a游离于液相中,具有较弱的过敏毒素活性;大分子C4b能以其非稳定结合部位与邻近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共价结合,形成固相C4b。C2也是Cls作用的底物之一,但在液相中不能被Cls酶解。C2对固相C4b有较高亲和力,能与之结合形成C4bC2复合物,然后被Cls酶裂解为两个片段,其中小分子C2a释放于液相中,具有激肽样作用;大分子C2b与固相C4b结合形成C4b2b复合物,此即经典途径C3转化酶。C3转化酶作用底物C3,使之裂解为两个片段,小分子C3a游离于液相中,具有过敏素活性和趋化作用。大分子C3b通过其非稳定结合部位能与固相C4b2b结合形成C4b2b3b复合物,此即经典途径C5转化酶。 3.膜攻击阶段 在C5转化酶作用下,C5裂解为两个片段,其中小分子C5a游离于液相中,具有过敏毒素活性和趋化作用;大分子C5b在液相中与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该复合物可通过C7暴露的疏水基因嵌入细胞膜疏水脂质层中,进而与C8结合,并使之插入细胞膜中,此时细胞膜出现轻微损伤。在此基础上,使若干C9分子聚合,并与C8结合形成C5b6789复合和的,从而在细胞膜上形成一个贯通内外的“管道”结构棗膜攻击复合物,使细胞溶解破坏。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