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C 考点2: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1.毒理作用机制 有机磷酸酯类作用机制与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相似,但其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更为牢固。结合点也在胆碱酯酶的酰解部位丝氨酸的烃基,此烃基的氧原子具有亲核性,而有机磷酸酯类分子中的磷原子是亲电子性的,故磷、氧二原子间易于形成共价键结合,生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导致乙酷胆碱在体内大量堆积,出现乙酰胆碱中毒症状。若不及时抢救,酶可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就“老化”,此时即使用胆碱酯酶复活剂,也难以恢复酶的活性。必须等待新的胆碱酯酶合成后,才能水解乙酰胆碱。这一过程需15~30天。因此,一旦中毒,只有及时抢救,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2.急性中毒 (1)中毒症状 乙酰胆碱作用极其广泛,因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其急性症状表现多样化。轻度中毒以M样症状为主,中度中毒可同时出现M样和N样症状,重度中毒时除表现为外周M、N样症状外,尚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①M样症状 a.眼:严重中毒者大多出现瞳孔缩小,但中毒早期可能并不出现。此外,尚可见视力模糊或睫状肌痉挛所致的眼痛。 b.腺体:出现流涎和出汗,严重者可见口吐白沫、大汗淋漓。 c.呼吸系统: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 d.胃肠道:胃肠道平滑肌兴奋及有机磷酸酯类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e.泌尿系统:严重病人可由于膀胱逼尿肌痉挛性收缩而引起小便失禁。 f.心血管系统:M样作用主要引起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当病人同时有N样症状时,则血压有时可升高,故此时心血管作用较为复杂。 ②N样症状 表现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的N1受体兴奋及骨骼肌运动终板的N2受体兴奋。神经节兴奋在胃肠道、腺体、眼等方面为胆碱能神经占优势,故其结果与M样作用基本相似。但在心血管,则以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占优势,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上升。N2受体激动表现为肌束颤动,常先自小肌肉如眼险、颜面和舌肌开始,进而累及全身;严重时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③中枢症状 为严重中毒时所表现的症状,是有机磷酸酯类引起脑内乙酰胆碱水平升高所致,从而影响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表现为先兴奋、不安、谵语及全身肌肉抽搐,进而转入抑制,出现昏迷,此时由于延脑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而出现血压下降及呼吸麻痹而呼吸停止。 (2)急性中毒解救 ①迅速消除毒物,防止继续吸收。 ②尽快使用解毒药物:轻度中毒用阿托品对抗M受体兴奋,中度和重度中毒采用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药如碘解磷定联合应用。
考点3:阿托品的不良反应及中毒; 阿托品作用广泛,当临床上利用其某一作用作为治疗目的时,其他作用即成为副反应。在不同剂量时,本品可产生不同不良反应,大致如下: 1.0.5mg:心率轻度减慢,略有口干及盗汗。 2.1mg:口干,心率加快,瞳孔轻度扩大。 3.2mg:心悸,明显口干,瞳孔扩大,视近物模糊。 4.5mg:上述症状加重,语言不清,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发热,小便困难,肠蠕动减少。 5.10mg:以上上述症状严重,脉速而弱,中枢兴奋明显,呼吸加快、加深,出现谵妄、幻觉、惊厥等。严重中毒时可由中枢兴奋转化为抑制,引起昏迷和呼吸麻痹等。 6.最低致死量:成年为80~13Omg,儿童约为10mg。 阿托品中毒解救主要为对症治疗,除洗胃等措施外,可注射新斯的明、毒扁豆碱或毛果芸香碱等。中枢症状明显时,可适当用地西泮或短效巴比妥类,但不可过量。此外,还可用冰袋及酒精擦浴,以降低患者的体温。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