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A 考点6: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补体激活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可使细菌和细胞溶解破坏,这在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2.调理吞噬作用 补体裂解产物C3b/C4b通过N端非稳定结合部位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后,再通过C端稳定结合部位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吞噬细胞结合,由此而产生的促进吞噬的作用称为补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3.免疫粘附作用 C3b/C4b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后,再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血红细胞或血小板结合,则可形成大分子复合物,此即补体的免疫粘附作用。免疫粘附形成的大分子聚合物易被吞噬清除,在抗感染免疫和清除免疫复合物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炎症介质作用 (1)C2a具有激肽样作用,能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炎性渗出和水肿。 (2)C3a、C4a和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能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支气管痉挛等症状。 (3)C3a和C5a有趋化作用,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炎症病灶部位聚集,发挥吞噬作用,释放炎性介质引起或增强炎症反应。
☆☆☆☆☆考点5:补体激活的调节; 1.补体的自身调控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生物活性物质极不稳定,易发生自行衰变,成为补体激活过程中的自控机制。 2.补体调节因子的调控 (1)C1抑制物:能与活化C1中的C1s结合,使其丧失酯酶活性。C1抑制物缺陷可引起人类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2)C4结合蛋白:能与C4b结合,辅助I因子裂解液相中的C4b;竞争抑制C2和C4b的结合,阻止经典途径C3转化酶(C4b2b)形成;从C4b2b中解离置换C2b,加速经典途径C3转化酶衰变失活。 (3)H因子:能与C3b结合,辅助I因子裂解液相中的C3b;竞争抑制B因子对C3b的结合,阻止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bBb)形成;从C3bBb中解离置换Bb片段,促进替代途径C3转化酶衰变失活。 (4)I因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在C4bp、H因子和膜辅助因子蛋白等调节因子协同作用下,能使C4b和C3b裂解失活,从而对经典的替代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I因子缺陷可使患者反复发生细菌性感染。 (5)S蛋白:又称攻膜复合特抑制因子,能干扰C5b67复合物与细胞膜结合,从而阻止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形成,保护细胞不受损伤。 (6)过敏毒素灭活因子:即血清羧肽酶N,可去除C3a、C4a和C5a分子羧基末端的精氨酸残基,使之丧失过敏毒素活性。 (7)膜辅因子蛋白(MCP):广泛分布于血细胞和其他细胞表面,为单链穿膜糖蛋白。它能上述细胞表面结合的C4b/C3b作用,协助I因子将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结合的C4b/C3b裂解灭活,保护正常自身细胞免遭补体激活介导的损伤。 (8)促衰变因子(DAF):分布与膜辅助因子蛋白相同,为单链穿膜蛋白。其主要作用是:①可竞争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阻止替代途径的C3转化酶形成;②能从C4b2b和C3bBb复合物中快速解离C2b和Bb,使瞬间形成的C3转化酶立即自发衰变,保护正常组织细胞不会由于补体激活而被溶解破坏。 (9)同种限制因子(HRF):又称C8结合蛋白(C8bp),广泛分布于正常人各种血细胞表面,能与C8结合,可抑制C9分子对C8的聚合,阻止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形成,以保证补体激活时周围正常自身组织细胞不被无辜溶解破坏。由于C8bp与C8分子的结合有严格种属限制性,因此称其为同种限制因子。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