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D 考点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分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尤其是下肢血管。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1.病因 本病的确实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大致可归纳为两方面: (1)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 (2)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 上述众因素中,主动或被动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病人中大多数有吸烟史,烟碱能使血管收缩,烟草浸出液可致实验动物的动脉发生炎性病变,戒烟可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病情常复发。在病人的血清中有抗核抗体存在,罹患动脉中发现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及C3复合物,因而免疫功能紊乱在本病的发病原因中的重要性,已引起更多的关注。 2.病理 本病的病理进展过程有如下特征: (1)通常起始于动脉,然后可累及静脉,一般由远端向近端进展。 (2)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的血管比较正常。 (3)活动期为血管全层非化脓性炎症,有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管腔被血栓堵塞。 (4)后期,炎症消退,血栓机化,有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动脉周围有广泛纤维组织形成,常包埋静脉和神经。 (5)虽然有侧支循环逐渐建立,但不足以代偿,因而神经、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现缺血性改变。静脉受累时的病理变化与动脉大体相同。 3.临床表现和分期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和加重。主要临床表现:①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②皮肤色泽苍白,或发绀;③感觉异常;④患肢疼痛,早期起因于血管壁炎症及邻近的末梢神经受到刺激,以后因动脉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⑤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障碍改变;⑥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⑦患肢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出现反 复发生的游走性浅静脉炎;⑧患肢末端严重缺血,产生干性坏疽,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临床上按肢体缺血程度,可分为3期: 第1期(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发凉、怕冷,轻度间歇性跛行,短暂休息后可缓解。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稍低,色泽较苍白,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引起缺血的原因,功能性因素(痉挛)大于器质性(闭塞)。 第2期(营养障碍期):上述症状日益加重,间歇性跛行距离愈来愈缩短,直至出现持续性静息痛,夜间更剧烈。患肢皮肤温度显著降低,明显苍白,或出现紫斑。皮肤干燥、无汗、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萎缩,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此期动脉病变已以器质性变化为主,肢体依靠侧支循环而保持存活。作腰交感神经阻滞试验,仍可出现皮肤温度升高,但不能到达正常水平。 第3期(坏死期):症状继续加重,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溃疡形成,疼痛剧烈且呈持续性,迫使病人日夜屈膝抚足而坐,或借助下垂肢体以减轻疼痛,肢体伴有明显肿胀。病人因疼痛而不能入睡,消瘦、贫血。如果继发感染后,干性坏疽变成湿性坏疽,出现高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症状。第3期中,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液不足以代偿必需的血供,坏死肢端不能存活。详见下表: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