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城市地理学中城市形态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广义的城市形态“不仅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也不只是指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城市规划》2002年第7期)。较早将“城市形态”这一概念应用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是章生道,他在(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主编,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4页)中,将“城市形态”的概念应用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李孝聪在《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中正式将“城市形态”纳人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当中,并指出在古代城市地理的研究中,除了应考虑地理因素之外,还应关注当时的礼法制度对城市外貌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塑造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形态处在变革或转型时期,政治制度、礼法与社会观念的变化,总是会在城市形态上留下时代的烙印。除了强调城市物质形态之外,他还强调城市物质形态形成以及变化背后的社会、政治、礼法等人文动因。这种研究视角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为城市是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中的位置要素除了受到自然地理的制约之外,更主要的是人类文化的凝结,研究城市物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可以说是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在国外,从“城市形态”的视角来研究古代城市的论著较为常见,如英里斯(A.E.J.Morris)的《城市形态史:工业革命之前》(A.E.J.Morris,History of Urban Form: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rentice Hall,1996.)、[美]凯文.林奇(Lynch,Kevin)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Good City For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虽然现在以“城市形态”为题的论著数量不多,但在实际研究中大量以中国古代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论著都涉及到了“城市形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