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7年起,欧洲汉学家就注意到了《文心雕龙》,英国学者韦烈亚历(Alexander Wylie),在《汉籍解题》(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一书中就提到《文心雕龙》是中国诗文评论第一部著作,并做了简要介绍。1951年美国汉学家休斯(E.R. Hughes)首次把《文心雕龙》的《原道》篇译成英文,附在英译本《文赋》中,此举可谓《文心雕龙》英译的肇始。
美国华裔汉学家,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施友忠教授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文心雕龙》的英文全译本,英译名为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raving of Dragons, A Study of Thought and Pattern in Chinese Literature (《文心雕龙:中国文学观念与式样》),该译本以开明书局为底版, 同时参考吸收了梅庆生、黄叔琳、范文澜、王利器、杨明照等学者的训话及许多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由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并于1959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文心雕龙》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施译本的出现无疑对《文心雕龙》在西方传播和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Marilyn Gaddis Rose(2007: 11-13)也认为,世界语言的存在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于古典语言的继承。通过翻译的中介作用,古希腊和罗马文学经典得以保留。文学翻译一方面是进入文学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方式,因为翻译提供给读者重新思考文学作品的空间和视角。通过原本和译本的双重阅读,读者在比较和对照中对于原本和译本的理解会不断的深化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