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晚报》(Saturday Evening Post)发现,人的大脑善于通过具体形象、故事、画面和比喻进行思考和联想。也就是说,相较于单纯使用形容词或文字描述而言,明喻可以使信息的传达更加高效,因为它可以激发人的相关情绪,在头脑中创建新的联系,并对事物的某些特征起到强调作用。日常生活中的明喻 在日常生活中,明喻可以更加迅速有效地传达说话者的意思。不同于简单的比较,明喻通常比较的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例如,“She looks like you”是一个比较,但它不属于明喻,而“She smiles like the sun”则是一个明喻,因为相比较的两者属于截然不同的类别。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以下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明喻。更多修辞手法我们会持续更新,可移步先行查看。
如果我们将女孩的微笑比作太阳,自然而然就会将其与“阳光”、“灿烂”、“温暖”等字眼联系起来,脑海里浮现出她脸上流露出的迷人的光辉。 例2: He’s as thin as a rail.(他瘦得像一条铁轨。)
一般而言,我们不会认为人与铁轨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是,如果形容一个人“瘦如铁轨”,就会让人联想到一个瘦骨嶙峋的人物形象。 例3: She is as happy as a clam.(她开心得不得了。)
如果你有在沙滩上挖蛤蜊的经历,那么你肯定知道挖蛤蜊要在退潮的时候。因为蛤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在退潮的时候被海水冲到岸边;而涨潮的时候,在潮水中安全地飘荡,才是蛤蜊最快乐的时光。所以也可以说Happy as a clam in/at high water和happy as a clam at high tide。明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文学写作中,明喻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形象传神。作家、诗人、作曲家常常在其作品中使用明喻,让语言表达更具深度,以此来强调他们试图传达给读者或听众的深意。明喻既可以生趣,富有创意,也可以严肃刻薄。接下来,我们来深入探讨明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小说中的明喻
这段话通过两个明喻:“as still as a mouse”和“thumping like a drum”,将一个受到惊吓的人比作老鼠,强调了他的安静和无助,将心跳比作鼓声,强调他因其恐惧而怦怦乱跳的内心。对比“He was afraid”和“His heart beat hard”而言,明喻的使用让文字更加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