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杨文艺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原创研究论著。研究证实,相较临床常用的诊室血压,动态监测的夜间和24小时平均血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更为相关。
据统计,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心血管事件,其中50%可归咎于高血压。要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控制血压至关重要。而控制血压,第一步就是要对血压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诊断。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诊室血压,即医生在诊室进行一次性血压测量。
2014年,杨文艺前往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高血压领域权威简·A·斯塔森教授。斯塔森教授在2007年建立了国际大样本动态血压人群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在亚洲、欧洲及南美洲等地共建立了13个中心,跟踪随访总人数达1.3万余人。
杨文艺研究团队从数据库中筛选出11135人作为随访对象,开展了中位数为13.8年的随访。通过比较基线时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的日间、夜间和24小时平均血压,以及夜昼血压比值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与其他血压指标相比,夜间和24小时平均血压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最为相关。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教授表示,目前临床上普遍以诊室血压作为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夜间血压的关注相对较少。白天血压会受活动、情绪、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夜间血压不受日常活动的影响,代表了静息状态下的血压水平。这提示临床工作者应该重视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并关注24小时血压,尤其是夜间血压的监测、控制。
医院科室医生排名,最新视频健康资讯,请关注“大咖医”各大平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