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汇编资料类 论著类14 《中国戏曲文化》 14 《声乐艺术心理学》 15 论文类 19 《浅谈四平调的形成与发展》 19 《国保四平调》 23 《“四平调”的源流及现状探析》 31 《浅谈四平调伴奏乐器的改良与发展》 41 《浅谈四平调的唱腔设计》 44 《商丘四平调研究》 48 《豫东四平调剧
资料汇编资料类 论著类14 《中国戏曲文化》 14 《声乐艺术心理学》 15 论文类 19 《浅谈四平调的形成与发展》 19 《国保四平调》 23 《“四平调”的源流及现状探析》 31 《浅谈四平调伴奏乐器的改良与发展》 41 《浅谈四平调的唱腔设计》 44 《商丘四平调研究》 48 《豫东四平调剧种声腔板式及音乐演变》 56 《梨园奇葩 繁华凋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调”研究与整理》 61 期刊类 69 《四平调 要我们用心呵护的艺术瑰宝》京九晚报 69 《戏曲艺术奇葩——四平调》彭城晚报 75 《戏曲广播副总监汪源带队赴皖北考察学习》安徽戏曲广播 80 《砀山四平调——民间曲艺介绍》 砀山新闻资讯 83 资料类《安徽省文化志》 四平调是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评剧、曲剧、京剧、豫剧发展而成的 流行于皖、苏北部 豫南、豫东及鲁西、鲁南一带 迄今约有60余年的历史。她和黄梅戏、豫剧、曲剧、山东大鼓等戏曲一样是当地比较欢迎的戏曲之一。四平调由于源于砀山 至今砀山城乡的一些剧团排练时都会安排四平调的唱段 一些中老年人和爱听戏的小孩子闲时也能哼几句凄婉悠扬的四平调小曲。花鼓原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最初演唱形式简单 服装道具简易 演员队伍精干 常在街头巷尾 亦或乡村集市、庙会 划地为场 进行演出。演出时 男角肩挎花鼓 双手舞动鼓棰 歌舞相间女角 早期以男扮女 古装粉面 头顶彩球 上着彩衣 下围罗裙 足踩高跷。高跷即脚垫 仿女人小尖脚 高约20cm 脚穿绣花鞋 手持彩球 锦绣彩带飘洒 胸前二人边唱边舞。观众可席地而坐 围场聆听。花鼓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是“棰击花鼓” 演唱者唱念、舞动的快慢强弱 均由击鼓者运用多变的钗、单梆、双梆的节奏决定 演唱者也由原来的一二人变为多人 逐步向半曲半戏阶段发展。它生活气息浓郁 语言通俗大众化 形式风趣活泼 花鼓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哼哼” 深受群众的喜爱。民国以后 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著名的花鼓班有三个 一是以砀山县周寨区 二是以周寨区西豆楼村燕玉成为首的“燕家班”三是以江苏沛县甄有明为首的“甄家班”。每班不过七八个人 经常活动在苏北、皖北、鲁南、鲁西及豫东、豫南一带。1928年 “邹家班”在江苏新浦戏园演出时 女角去掉高跷 男角摘掉花鼓 穿上戏服 摹仿戏剧化妆 走出地摊 首次登上舞台。1931年 砀山花鼓艺人燕玉成、庞士英、刘玉顺的丰县花鼓艺人王世君、许若海等人在商丘卫星说书场演出时 根据群众建议 共同研究 认为花鼓的四平八稳中的“平调”板式 借四平八稳之意 于是改用花鼓“平调” 始定名“四平调”。在此之前 由于花鼓演出不断改进 曾用过“文明花鼓”、“无弦梆”、“干砸梆”、“老梆子”等名称。此时的花鼓虽被易名为“四平调” 但在花鼓的唱腔及伴奏上仍然没有突破。1937年 “七七事变”后 邹、燕、甄三班在河南太康合为一班演出 取名“三艺社”。时隔不久 “三艺社”改名为“芒砀剧团”。1940年 “芒砀剧团”在安徽界首与河南曲剧演员李金波、陈万顺、杨福德等人同台演出 当曲剧有弦乐 花鼓有打击乐而无弦乐 曲剧的弦乐对花鼓艺人 产生了吸引力。1941年“芒砀剧团”和评剧演员孔殿娥、孔殿玲、孔少凯同台演出 再次受到了弦乐的影响 对增加弦乐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1946年 “芒砀剧团”在安徽亳县演出时 由邹玉振、燕玉成、张新奎等人出面 聘请了河南夏邑老三班豫剧弦手杨学智与乏汉臣等人 一起开始对花鼓加弦乐的研究和实践 提出了以花鼓的“平调”为男女唱腔的基础 去糟粕 取精华 广泛吸收其它剧种的音乐特色 与花鼓的曲调相融合 确定“四平调”为2、1、6、1的唱腔落音格式 并用六楞二胡将腰码下移定弦 称高胡为主弦乐。从此增加了弦乐伴奏 “花鼓”演变成了“四平调” 使“四平调”这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得以诞生 而后又增加了月琴、三弦、唢呐、笙、笛等乐器 使“四平调”进一步完善。“花鼓”演变成了“四平调” 不但改变了剧种名称 而且边演出剧目、表演艺术、舞台设备也都有所改进 服装、道具也和其它剧种一样 应有尽有。唱、念、做、打表演艺术也有了新突破。起初 “四平调”多演些“三小戏” 即小生、小旦、小丑 解放后 逐步形成了生、旦、净、末、丑等行当 即能演小戏 也能演连台大戏以及文戏、武戏 包括各种类型传统剧目和大、中、小现代剧目。在表演艺术上 “四平调”保留了花鼓的载歌载舞、说唱结合的艺术特点 在演出优秀传统剧时 多采取京剧的化妆方法和脸谱。1963年 砀山县专门成立了四平调剧团。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 四平调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使这一民间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四平调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 并参加了全省和全国性的会演 有的剧目还被拍成舞台戏曲片 电影博得了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赞誉。四平调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回龙传》、《郑小娇》、《盘妇捉夫》、《三告李彦明》、《陈三两爬堂》、《逼婚记》 现代戏有《红灯记》、《沙家浜》、《焦裕禄》、《南方烈火》等。2007年2月 砀山县政府申报砀山四平调、砀山民间唢呐艺术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砀山县志》 专业剧团梆子剧团 砀山县梆剧的唱腔、板式结构与河南省豫剧相似 所以又称豫剧团。民国37年群众自发组织一个梆剧“龙虎班” 其成员多是“谢家小班”的艺人 也有原“唐家大班”、“邵家班”的艺人。1949年县人民政府将龙虎班接收 改为砀山人民剧团。后又吸收了外地剧团的一些流散艺人 成立了芒砀剧社 后又称大团。是时 又招收一批新学员 作为大团的附属团 又称小团。1951年工商界组织了“工商业余剧社” 1952年又成立个“泗州剧社” 1953年至1954年 这两个剧社交给宿县。1953年接收华山县1个豫剧团 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砀山二剧团 1954年把该团交给了肖县。1957年大团被省接管 改为安徽省梆子剧团 迁驻蚌埠 大团离砀时留下的少数演员加入了小团 并改名“新升梆剧团”。1958年县里又成立文艺工作团 共40人。1960年文工团被砍掉。1962年新升梆剧团改名为砀山县梆剧团。1970年梆剧团改名为砀山县文工团 分京剧和梆剧两个队。1979年文工团又改名为砀山县梆剧团 至今未变。 四平调剧团 四平调发源于砀山周寨 为戏曲剧种之一。民国 20年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 吸收平剧、京剧、豫剧的腔调发展而成 约有50余年的历史 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地方剧种 很受群众欢迎。 当时有三个著名的花鼓班 一是以砀山周寨张小楼村邹玉振为首的“邹家班” 二是以周寨西豆楼村燕玉成为首的“燕家班” 三是以丰县王秀英为首的“王家班”。民国28年三班合演于河南商丘县时 定名为“四平调剧团”。民国34年 经众多艺人研究花鼓要增加弦乐 原花鼓有打击乐无弦乐 。为此确定四平调为2、1 6、1的唱脸落音格式 并用六棱二胡将腰码下移 定弦为bB调 称高胡为主弦乐。从此 四平调增加了弦乐伴奏。至解放前夕 砀山境内只有邹玉振为首的四平调戏班 且多系流散艺人所组成。 1955年老艺人李玉田于周寨区汪庄成立了四平调小班 至1956年 发展成30人的业余剧团。1957年秋该团为周寨公社接管 改为周寨公社业余剧团。1958年秋 该团有11人被吸收进砀山县文艺工作团 成为文工团的一个四平调演出队。1960年县文工团被砍掉 四平调的全体人员下放到黄楼农场劳动 1961年秋又被调回砀城排戏 并吸收了一些外省外县的四平调演员 是时全团24人。1963年9月 正式启用“安徽省砀山县四平调剧团”印章。1966年春 剧团精简至28人。1969年 被下放20人 留下的8人并入梆子剧团 是年梆子剧团改为文工团 1970年文工团又改为京剧团 四平调的8个演员仅留下2人 其余6人则改行到其他单位工作。 1979年省下达了关于恢复砀山县四平调剧团的文件 1980年7 月四平调剧团重新组成8月开始排戏 11月对外演出 1985年全团有正式人员42人。 业余剧团民国20年 1931年 唐寨小张庄唐朝章办戏班 40多人。该班演唱的戏目达几百出之多 可连唱3个月不翻箱。外人称之为“唐家大班” 名艺人也较多 其中有誉满萧砀的“4生4旦4花脸” 该戏班活动范围 南到永城保安山 北到山东的单县、鱼台 东到徐州 西至开封。民国26年因日军侵华而解散。 与唐家大班同时的还有城南邵陈楼邵粹甫办的“邵家班”30多人 有名艺人不少 排演的戏目也不少。民国26年因日军侵华而解散。 与唐家班、邵家班同时期的“窦家小班” 常住砀城北大桥李庄 班名“民众剧社” 民国30年有学员30多人 教师鹿丙训外号戏篓子 这个班以演传统戏为主 其间也排演过抗日剧目《反凤阳》、《华兴集》等现代戏。该班培养出不少名演员 民国35年该班自动解散。解放后 其主要演员都加入了砀山县梆剧团。 砀城北李洼的洋琴远近闻名 约有1百多年的历史。至抗日战争时期 张从山、李仲春两人对洋琴进行了大胆改革 组织1个洋琴业余戏班。后由教师熟告生、卢自书编写了一出《娜嫒劝世》剧本 演出后获得李洼教堂奖励的大洋65块 该班用这笔钱添置了服装道具 使洋琴班逐渐兴旺起来。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 为唤起民众 配合抗日 卢先德编写了《张大报仇》、《一计害三鬼》等剧本 演出后轰动一时 远近闻名。解放后 李洼成立业余剧团 多次参加县文艺 会演并获得奖励。该戏班一直坚持到1960年才暂停活动。1972年 李洼成立文艺宣传队 仍用洋琴演戏并受到好评 常被邀请到外公社和县直机关演出。 建国后 业余剧团有了健康的发展 1950年县文化馆组织一个阶级教育宣传队 在全县进行巡回演出。1951年县总工会组织3个业余剧团。1952年以后 县文化馆多次组织群众业余会演、调演 同时组织业余剧团巡回演出 慰问演出。1957年 县总工会组织的业余线人。农村业余剧团 以周寨的四平调业余剧团名气较大。至1964年 全县比较好的就有张屯、官庄、新华、杨集、城关等业余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 全县绝大多数大队和工厂都建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 商业局、建筑社也建立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 且有较高的演出水平。是时 文艺会演、调演也较频繁。1978年以后 业余文艺宣传队相继解散 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又逐渐建立起来 至1985年 全县已有10个业余剧团。 《中国戏曲手册》 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是流行于安徽省皖南地区的地方戏。它是百年前湖北东路花鼓调与河南的灯曲随移民流人皖南 先与皖南地区的民间歌舞合流演唱 后又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 逐渐发展演化而成长的一个富有乡土气。良的剧种。 清康熙至光绪年间湖北、河南地方多次遭受水旱灾害 灾民陆续南迁。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 皖南宜城、郎溪、广德、宁国地区是两军对峙争夺的战场 当时又发生大瘟疫 居民外出逃生 这一带便成了一卜室九空的荒凉地区。在清政府向这些地方移民时 湖北东路花鼓调与河南曲子便随瑚北、河南的移民传入皖南 开始在这些地方的农村出现了“打五件” 鼓、大锣、小锣、钱、竹板五件乐器 的说唱形式。由一人或两人合作 沿门自打自唱讨取报酬。所唱曲调以湖北东路花鼓调的〔蛮蛮牲〕和〔四平调〕为主 也唱河南的〔灯曲子〕调a职业性的“打五件刀艺人们 大量吸收皖南民间曲调 丰富和发展了唱脸 逐渐成为分男女角、又唱又做的“地摊子”表演形式 这便是皖南花鼓戏从民间歌舞形式发展成戏剧艺术形式的初期阶段。由于“地摊子”经常演出 节目积累渐多 特别口 于演出节日中注重了人物故事的描叙 因叱需要大段的便于表达情绪、描写故事的唱性。于是 表现力较强的、变化较多的腔调便被广泛采用 除〔四平调〕、〔蛮蛮腔〕外 还有〔北扭子〕和〔淘腔〕等。这些曲调在演唱中得到了丰宫提高 逐Y形成了戏剧唱腔曲调中的“主 和“花腔”。之后 艺人们又不断地吸收民间艺术和徽剧、京剧等剧种的艺术成分 促进了自己艺术的发展 随之诞生了职业性鱿‘四季班”和“草台班” 给皖南花鼓戏奠定了艺术基础。 “四季班”艺人们为了满足观众需要 积极创造和积累剧目、唱控和表演艺术。如根招民歌《绣荷包》、《绣花鞋》等编成了戏曲《绣荷包》、《绣蓝衫》等。根据说侣故事编成《方卿见姑》。根据民间故 10 事编成《荞麦记》、《天平山》等剧。还从目连戏、京剧移植改编了《傅罗卜权经》、《小尼姑下山》等剧目。唱腔艺术也由此有了显苦的提高 主腔的板式除了〔中板〕、〔慢板〕、〔快板〕外 音乐表现力很强能表达比较复杂的人物感情和丰富曲折的剧情。带职业性的“四季班”在农村演出受到农民热爱和欢迎时 反动统治阶级对它的迫害便接踵而来 以“花鼓浮戏 败坏风化”的罪名明令禁演。这样 艺人们只能在农民的掩护下到偏僻地区演出 有时不得不与京剧、徽剧合班演出 农民们称这些班让为l 草台班”。在“草台班”发展过程中 吸收了京剧、徽剧的表演和唱腔艺术 服装和化装方面也有改进提高。剧目上出现了本戏 上演剧目由20多个增加到近百个。 皖南花鼓戏共有147个传统剧目 计大戏招本 小戏1 个。解放后经历年挖倔抢救 已搜集汇编的有大戏37本 小戏87个。这些传统剧目中 喜剧占多数 尤其是生活小戏的喜剧色彩更浓厚 塑造了各种风趣、勤劳、善良的喜剧人物。一喜剧是丑行的当家戏 所以丑角在传统剧目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很多戏以丑角为主 甚至有满台且角的剧目 即《绣像记》〕有“七丑闹台”之称。传统丑戏都有生动风趣、明快辛辣的特点。 传统剧目的人物和情节 多带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大多数剧目是根据民歌、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传说编演的 因而又具育通俗活泼r想象丰富和语言生动等特色 有浓郁的民闻文学风格。 皖南花鼓戏的唱腔声调很有民歌风味 变化多端 优美动听。唱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