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葛 一念执着学术路 仁爱待人见风骨,纵观一生,张仲葛执着于畜牧学、养猪学、畜牧兽医史、农业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孜孜以求,笔耕不辍。数十年间撰写学术论著多达80多篇(册),并多次荣获农业部技术改进或科技进步奖,是中国当代畜牧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是牧兽医史和农业高等教育史研究的开创者。在中国养猪业界,与徐振英、张龙志、张照并称“一徐三张”。
张仲葛潜心教学,将毕生学术传于后人,被学生称为“古道热肠携来者”;对亲属关怀备至,慷慨帮助,被侄女张淑安称为“大爱无疆”;对朋友的侠义重情,对家乡的赤子之心,都印证张仲葛的一生,是学术人生,也是仁爱一生。
张仲葛,字次篁,别名紫篁,1913年出生于东莞南城胜和村水围坊。家风重学,父亲张伯桢,是康有为万木草堂的得意门生;兄长张仲锐,致力于文史研究,著述宏富。张仲葛自幼随父旅居北京,耳濡目染之下,在少年时代已有志于农业科学。
1929年,刚刚在北京汇文中学完成高一课程的张仲葛,决心转学到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并以此作为人生努力方向。随后,张仲葛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学士学位。学生时代的张仲葛勤奋好学、尊师敬友,大学期间已撰写《异种间的杂交问题》《北通州任庄土缸孵化法的调查》等文章,为师生所称道。
毕业后的张仲葛立即投身畜牧一线,先后在江西省农业园附设的永修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广西南宁省立第四区农场、广西企业公司桂林横塘农场等地工作。此间,他结合学术研究,写出《牧草引种试验》《陆川之养猪业》等论著。
上世纪50年代,张仲葛潜心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及中国畜牧畜技术史的研究,并将研究重点放在畜禽品种资源的开发,尤其关心国民肉食,积极开展猪的品种调查和选育研究,先后发表了《祖国的畜牧与畜产资源》《米丘林学说与中国畜种的创造》《金华猪》《定县猪》等著作。
1955年,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邀请苏联专家到校访问,张仲葛提议编写《中国畜牧简史》。为搜集资料,张仲葛多次前往当时北京的文化街——琉璃厂搜集材料,获得了各朝各式马、牛、羊、鸡、猪等出土文物以及书画珍品,为创建中国畜牧科技史研究室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张仲葛在猪的育种工作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张仲葛曾主持和参加“农大1号”“北京黑猪”“北京花猪”“泛农花猪”等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并于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二等奖。1985年承担国家重点课题“全国畜禽品种资源的调查”,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70年代,在从事学术研究困难的条件下,张仲葛排除万难,潜心治学,并撰写出《我国养猪业的历史》《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出土文物所见我国家猪品种的形成和发展》等文章。其中,《出土文物所见我国家猪品种的形成和发展》被认定为考古科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过去,对文物的考证和研究,多拘于文史方面,张仲葛利用文物考古实物和历史资料探讨猪品种形成与发展,为考古研究开辟了新途径。1980年,英国学者I.L.梅逊(MasonI.L.)曾致函,邀请张仲葛撰写“金鱼”“鸬鹚”的发展历史,并将文章列入《驯养动物的进化》(1984)一书中,让灿烂的中国文化技艺在世界发光发亮。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张仲葛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瘦肉型猪的培育和推广,并撰写了《中国近现代猪种的改良历程》《我国猪种的开发与利用》。他整理、研究、讲授国内外发展瘦肉型猪的动向和经验、国内引进及育成瘦肉型猪种,瘦肉型猪的繁殖技术、选育等内容,撰写了《中国猪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986)。同一年,张仲葛参与主编《中国种猪志》,该书由农牧渔业部组织专家鉴定,并获得同年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醉心研究之余,张仲葛还热心参与学会活动,支持和协助各种学科组织的建立。早在1950年,张仲葛与程绍迥、陈凌风、汤逸人、朱先煌、马闻天等筹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并被推荐为理事兼副秘书长。他还加入了中国科协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北京科普创作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等团体组织,为推动学术交流深入各地调研、演讲。
张仲葛致力于畜牧兽医史的教育与研究。数十年间,他深耕教坛培养人才,共培养养猪学研究生4名、畜牧科技史研究生6名,这些学生在毕业后纷纷投身历史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畜牧兽医领域的教学与编辑出版工作,成为各行佼佼者,续写着中国畜牧业的新篇章。
张仲葛及其家人虽久居北京,但心系家乡,并致力于乡邦文献搜集。张仲葛自小居住在烂漫胡同东莞会馆,与家乡交往密切。他曾将一批专业著作,寄送东莞畜牧局和图书馆,并表示如家乡需要,愿意回到家乡讲授有关发展瘦肉型猪种知识。此外,张仲葛还寄赠一大批珍贵文史资料支持家乡修志工作。1995年,在京的莞籍人士组织成立“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张仲葛任名誉会长。
近百年来,东莞人文蔚起,名人辈出。2009年,东莞市政协决定征集出版人文社会科学莞籍学者文丛,并命名为《东莞学人文丛》。截至目前,《东莞学人文丛》共出版16册,收录的作者均为近百年在一定领域或学科卓有成就,在省内外或全国有影响力的东莞籍学人,收录的文集均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论著推荐阅读:参考文献?其中,《张仲葛集》在2013年8月正式出版。
张仲葛对畜牧业的研究范围很广,是一名跨学科研究者。作为一名畜牧科技工作者,张仲葛从如何养猪、如何养好猪到鸡鸭鹅,从鸬鹚到金鱼,涉猎甚广。与此同时,张仲葛还热衷于畜牧史的研究,从家畜起源到近代畜牧业,筚路蓝缕,栉风沐雨。
2012年5月,东莞政协委员会正式委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编辑《张仲葛集》,并将文集的出版列入张仲葛诞辰100周年(2013年)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张仲葛的第一个从事科技史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徐旺生对《张仲葛集》的出版非常重视。在得到委托后,徐旺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张仲葛先生的学术文章,并得到张仲葛的家属、朋友及同事的大力支持。
其中,张仲葛的好朋友、时年84岁的江西农业大学原校长、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罗明先生,不顾大病初愈,为文集提供照片,并为文集题词;中国农业大学原养猪教研组陈清明先生为文集的编辑答疑解惑;《猪业科学》孙德林将之前收集到的有关于张仲葛的学术文章无偿提供;南京农业大学的李群教授,硕士研究生殷小霞,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吴浩博士等,在搜集张仲葛先生早期发表在民国刊物上的文章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
适逢张仲葛诞辰100周年,东莞市政协联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于2013年9月在河南郑州举办“张仲葛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张仲葛生前的好友学生、亲属齐聚一堂,纪念并缅怀张仲葛不平凡的一生。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陈清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助理孙东晓教授、东莞市政协相关领导、南京农业大学李琼教授、《农业考古》主编陈文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李根蟠研究员、安徽农业大学张伟力教授、中国农业博物馆徐旺生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王林云教授、河南农业大学马长安教授、河南科技大学杨再教授等踊跃发言,深情追忆张仲葛的生平、成就及璀璨的人生。会后,陈文华更是将纪念会盛况在《农业考古》上进行报道。
同时,为了配合“张仲葛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的举办,东莞市政协再次组织张仲葛的亲人、同事、朋友以及学生撰写纪念文章,编辑出版《仁爱一生——张仲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如果说《张仲葛集》是集成张仲葛的学术成果,以一篇篇论著展现其对学术界的贡献,那么《仁爱一生——张仲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的出版,则是从侧面反映张仲葛乡情浓厚、尊重师长、无私仁爱的崇高品行。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