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追述的、典型的研究生带着自己全新的想法甚至研究成果去寻找该领域名师读博士的故事是印度裔科学家萨拉玛尼安·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的求学经历。英国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他的名著《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中提到了这个故事。
钱德拉塞卡19岁时(1928年)因成绩优异获得政府奖学金。因为对天体物理的兴趣,慕自称除了爱因斯坦外唯一懂得广义相对论的爱丁顿爵士(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之名,他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据记载,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有一位记者告诉爱丁顿,说他听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能理解广义相对论,爱丁顿停了一下,然后回答:“我正在想这第三个人是谁”。——摘自《时间简史》)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而乏味的航行中,无事可做的钱德拉塞卡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而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