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不彩排 我们“云”上见,为弥补众多毕业生无法返校的遗憾,某短视频平台联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近40所高校发起“全国高校云毕业贴纸”活动。基于短视频平台提供的功能,学校自主创作专属的视频特效,融入本校地标建筑等文化元素,毕业生只需点击一键拍摄,即可在视频中身着虚拟学士服,与学校地标建筑合影,同时还可以在特效里选择自己的学位、学科,配合音乐,生成具有纪念意义的毕业视频,完成打卡。
哈尔滨师范大学推出为该校毕业生创作的沙画作品《送别》。这一组沙画选取了28个让哈师大老师和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以收到录取通知书为起点,陆续展示新生到校报到、军训、图书馆学习、食堂就餐、疫情期间上网课、网上论文答辩等多个画面,直至学生毕业,记载下学生们的大学时光和青春故事。
毕业季本身承载着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毕业生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挥别过去、迎接未来。“打卡学校所有美食,变成了食堂的最后一餐;四年没能阅读400本书,但在图书馆留下了最后的身影;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参加运动会,然后最后一次在操场用力奔跑”。武汉大学2020届毕业生崔磊带上镜头,通过拍摄Vlog视频“重返”2016年,向自己挚爱的母校,向自己的青春,做了一次认真的道别。
这个毕业季,各大高校相继开通学校直播账号,将毕业典礼全网直播,除了本校的学生和老师,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云毕业典礼”,再次感受校园文化。
清华大学6月22日举行首次“云上”毕业典礼。典礼在校内大礼堂前、东大操场等17处会场举行,全程中英文双语直播,让因为疫情不能返校的毕业生和不能到学校参加典礼的亲友通过网络直播参加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6月18日通过在线方式举行毕业典礼。校长在直播中“隔空点名”历数优秀学生事迹,校领导宣读毕业决定和学位授予决定……与传统毕业典礼不同的是,“云典礼”有更强的交互性,师生可以通过直播留言区实时互动,让学生体验到线上交流的乐趣。
除了“云上办典礼”,“线上答辩”也成为特殊时期下的一种应变策略。哈尔滨工程大学2020年春季毕业的研究生圆满完成在线毕业论文答辩。答辩过程中,专家与答辩学生在问答中“交锋”,学术探讨热烈。“现场”外,秘书组在微信群里回复答疑“候场”学生们的各类疑问,答辩各环节步骤严谨、环环相扣,最大限度还原了线下答辩的全过程。
中国戏曲学院2020届毕业生首次采用线上方式,开展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前期,教务处提前明确答辩学生分组名单、毕业论文题目、答辩时间、使用的线上平台等。为确保答辩的公开、真实,教务处要求各专业答辩过程中学生要全程出镜,用全程会议系统录屏的方式保留答辩全过程。
智能科技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云毕业”注入了更多互动元素,毕业生可以通过小程序自动拍照留念,定格毕业回忆,借助虚拟技术重返毕业典礼,还能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在线参加“云展览”,收获新经历新体验。
南京邮电大学“青柚工作室”针对毕业季开发的“毕业照2020”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毕业生只需上传照片、自动识别人脸、挑选衣服和动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背景和挂件,即可生成一张专属毕业照。工作室的同学们策划功能、玩法,设计交互、服饰、开发界面、优化体验,用“coding”这种他们擅长的方式来纪念珍贵的大学生活。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16级数字媒体艺术毕业生通过虚拟技术将毕业典礼场景再现。9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耗时1个月左右,借助沙盒游戏Minecraft平台,参考学校地图、资料,运用虚拟技术在游戏里搭建了一个像素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完整复原出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全貌,让同学们可以“云办展”,参加“云典礼”,走“云红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0届线上毕业作品展已于近日正式上线。线上展厅里,多元交互、多层次入口是本次线上展的一大特点,每个闪烁的小圆点背后都有个“彩蛋”:可能是播放动画、可能是开启车门、甚至可能是让机器人变形……这些交互设计都会给观众带来意外惊喜。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达方式的运用,使得本次展览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各式前沿技术的应用,推荐阅读:SCI期刊,弥补了毕业不能相聚的诸多遗憾,让这个“云”上的毕业季格外温情又难忘。毕业不是结束,而是人生旅途新的开始,青春不留遗憾,未来美好可期,愿每一个毕业的你,乘风破浪,逐梦前行!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