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 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 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文献 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 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 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 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 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 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 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 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 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 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 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 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 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 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 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 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 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 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 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 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 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 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 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 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 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 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 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 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 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 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 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 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 准确无误。关于,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 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 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 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 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 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 为综述。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 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 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 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 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 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 映主题内容。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词:(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 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 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 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 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 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 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 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 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 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 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 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 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 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 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 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 (2)结构派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 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 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 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 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 “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 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 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 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 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 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 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 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 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 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 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 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 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 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 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 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 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 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 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 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 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 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 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 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 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 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 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 和能源消耗等5 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 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 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 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 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 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 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 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 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 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 年到1850 年海洋运 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 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 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 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 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 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 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 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 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 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 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 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 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 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 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 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 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MR=MC。据此,诺 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 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 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 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 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 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 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 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 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 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 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 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 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 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 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 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 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 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 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 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 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运作 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 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 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 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 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 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 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 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 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 量化。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 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 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 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 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 海三联书店,1991 [2][美]科斯、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国际经济增长中心V 奥斯特罗姆和D 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林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7]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