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以是基础研究(为什么?是什么?)和应用研究(怎么办?)。
一切研究均由问题开始。问题有其特定的情境,存在于原有理论与客观现实间的矛盾。可以是对老问题从不同理论、不同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的新诠释,也可以是老问题随社会变化,其类型、特征、性质等的变化。
文献综述是一种书面论证。它依据对研究课题现有知识的全面理解,建立一个合理的逻辑论证;通过论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回答研究问题。
如果你的研究目的是要展现有关某个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那么你要做的是一个基本文献综述。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一个研究问题,从而进行深入研究,那么你要做的是一个高级文献综述。
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目的是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这可以作为一个研究论题(thesis)。高级文献综述比基本文献综述更进一步,它也要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再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这时,它要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这个研究将得出新的发现和结论。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如下图。
第一步:选择主题(从日常兴趣到研究课题)。从工作经历、专家建议、学术期刊、媒体等发现日常兴趣,这就在研究之前提出质疑,时刻保持好奇心(为什么……?假如……?这是真的吗?),考虑周全(我完成了什么?有什么意义?作用?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探询资料间联系与资料类型),开放思想,去除个人偏见,进行批判性思考。将日常兴趣进行三个转化(具体化、问题聚焦、选择视角)以转化为研究兴趣。确立研究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后,在课题的“对象范围”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了解这个领域已经研究了哪些问题,进展到什么程度,提出哪些观点及其间区别与联系,进而将其研究视野聚焦,确立研究主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研究题目),考虑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将研究题目进一步收敛,聚焦“研究问题”,即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下图。
第二步:文献检索(检索任务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主题陈述,发现需要审阅的文献。主题陈述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范围。以主题陈述为路标,你需要不断地问自己以下问题:1.你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了解研究对象需要哪些文献资料?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收集和选择,通常,你需要同时采用好几种不同的视角来浏览文献资料,你可以借助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文献资料的不同方面。在每一种视角下,我们都要根据对研究课题的有用性来确定文献参考资料。规划好自己的浏览过程,以便寻找到各种各样的主题内容、理论基础和定义、讨论和争议、当前问题、专业问题和功能应用等。我们可以把文献资料按照内容类型和出版时间顺序进行分类。
对收集到的资料分别进行“浏览(预览)-快速阅读(选择)-图表整合(组织)”,浏览的目的是找出包含潜在信息的文本,而快速阅读则是要找出文本中最佳的潜在信息。这时我们要决定什么信息保留,什么信息丢弃。可以用两个标准指导我们对文献进行快速阅读: 1.需要在本研究中包含还是排除掉这个作品?2.如果要包含进来,哪些内容是有用的?
分析、思考通过查询所获得的资料对你对主题的理解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思考会让你得到一个更准确的主题陈述。在思考研究课题时,首先要考虑三个问题:1文献告诉了你关于研究问题的哪些知识?2你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你的研究问题现在应该如何陈述?
精炼主题。主题陈述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研究范围:一个是要研究的内容,另一个是不要研究的内容。我们要用心思考的是不要研究的内容。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研究课题的框架和研究的关注点。我们不应该问“要研究到什么深度?”或“有没有达到要求的深度?”这一阶段应该问的问题是: 1.你是不是对研究课题的核心观点有一个清楚的理解?2.你的文献查询是不是足够支撑这些核心观点?3.文献查询后,你的主题陈述发生了什么变化?4.回顾核心观点图和作者图谱,思考你选择的主题是不是太宽泛或太狭窄?我们应该研究什么?简单的回答就是缩小关注点,重构研究课题陈述。限定核心观点、限定具体的理论领域、采用更狭窄的学术领域观点,都是为了改善研究的立足点。
主题扩展。文献只提供了有关研究课题的少量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回顾一下研究课题形成过程中运用到的主要术语和核心观点。1.你是否正确阐释了主要术语和核心观点? 2.其他角度的阐释或其他立足点是否更有利于研究? 3.是否可以扩展关注点或研究学科,使研究内容更加宽泛?
第三步:展开论证(为文献综述建立论证方案)。论证就是逻辑地呈现论据并推导证明某个结论的过程。下图包含了简单论证的必要部分:论断、论据和推理。
论断。论断应该是一个声明性的陈述。限定性的资料限定了论断中提出的观点。限制条件把论断缩小到具体的情况。限定论断的范围就是缩小论断陈述的领域。通常,用宽泛的声明来论断事实的一个方面是不可能的。
一切论断性陈述如果要为人所接受,必须符合四个标准:切中要点、有说服力、可支持、可理解。
推理(warrant)。推理就是以逻辑形式呈现证据的过程,逻辑形式要能够说服读者认同论断的结论。
复杂论点的论证。首先,进行多个简单论证,利用资料作为证据,证实每一个简单论证的论断。然后,结合简单论证的论断得出新的论据,利用这些证据来证实复杂论证中的主要论断。
评价论证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以下面的三个问题为指导,来检查论证是否有力:1.结论是什么?2.支持结论的理由是什么?3.这些理由是否能够证实结论?这些理由是否有资料支撑?结论是否依据一定的逻辑从论据中推导得出?
第四步:文献研究(进行发现式论证)。文献研究目的是发现关于研究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what do we know)”。由3个阶段组成,如下图。
集中收集到的资料。文献研究始于集中信息,我们要将文献检索中收集到的信息集中,并进行评价。通过集中资料,你会看到全部的处于零碎状态的信息。宏观整体把握可以让你看清资料背后的规律,进而有利于对资料进行组织分类。可以建立起一个中心控制文档来帮助自己对资料进行集中、组织和分析。如下图。
推理形式。证据必须依靠可接受的推理才能形成简单论断。推理形式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四种:一对一推理、并行推理、链式推理和联合推理。推理形式是联结证据和论断的推理方案。
第五步:文献批评(对研究进行阐释)。文献批评要对有关研究课题的已有知识加以阐释,并探究这些知识是如何回答研究问题的。当你构思文献批评时,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基于已有的知识,我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如果这个答案是清晰的,并且经过了发现式论证的界定,那么你就找到了文献综述的主题,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即对有关主题的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并总结出一个论点。有些研究项目(譬如博士学位论文及某些硕士学位论文)则要求研究者超越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拓展某一领域内的知识,进行原创性的探究。这个新的问题被称为研究问题。你必须提出更多的问题:“何种具有原创性的新知识能够扩展已有的知识领域?有关这一研究课题的发现式论证揭示了哪些局限、矛盾、忽略与争论?”在博士阶段的研究项目中,文献批评不能仅仅是支持已有知识,而必须做得更加深入,必须寻找尚未解答的问题和只有通过新研究才能解答的问题。
文献批评运用隐含推理(implicative reasoning)来导出结论。从定义来说,隐含推理是对论据进行逻辑阐释的过程,以便提炼论点,导出特定结论。如果A是真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B也是真的。文献批评以已有文献中的论证作为命题式的论据,从而支持文献综述的论题。文献检索与文献批评通常以“如果……那么……”的形式先后出现。
二度论证。在文献研究环节构建的是发现式论证,在文献批评环节构建的是支持式论证。请注意,发现式论证过程所得出的一系列复杂论断,正是文献批评中支持式论证的基木论据。
支持式论证基于“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由发现式论证所得出的主要论断是成立的,那么必须为研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答(论题)。由于支持式论证是一种带有隐含意义的论证,因此论证模式必须证实这种隐含性。
论证模式。选择正确模式的关键在于弄清研究问题所寻求的答案与文献研究得出的证据和前提之间的关系。
谬误论证。草率定论、忽略其他解释、指名道姓谩骂的诋毁式研究、诉诸感情的研究、诉诸无知的研究、因果关系误置、用未经证明的假定为证据的研究、不相关结论的研究、以“众所周知”作为结论的研究、产生多重疑问的研究、欲加之辞的研究。
第六步:综述撰写——撰写、审核、修改。良好的写作过程遵循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作者通过写作增进自身的理解;在第二阶段,作者通过写作促进他人理解自己。
先进行尝试性写作,首先要构建一个纲要,大纲设计如下图。然后再写出一份初步的草稿。通过此增进自身理解。大纲设计环节常见错误:盲目列举或许相关的细节信息,却无法为论文写作提供证实主题的资料;必须包含研究工作中收集到的一切相关信息;过于模糊的大纲缺乏观点次序排列的精确性;避免网络过多细节信息,展现论文宏观图景。
对一系列草稿进行细致修改,这是写作促进别人理解自己的开始。随后,对这些草稿进行不断的审核与修改,直至论文能够为他人所理解。首先弄清应该说什么,然后再弄清应该怎样说。
在开始写作前集中注意力,保持积极的状态,制定三个层次的计划。首先制作一个整体的计划和时间安排。然后把整体的计划分解成一些短期目标。最后建立每天的计划,把前面的部分再分成以天为单位的部分。允许自己修改计划。
——以上自《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一书,经笔记二次整理,简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课题研究中写文献综述的六个过程,由问题选择主题,进行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与撰写综述。书本详情如下图。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