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的学科分布来看,市场营销也是电影大数据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跨媒体整合营销是重要的一种路径。Sattelberger Felix等以德国电影市场为例,分析了多平台营销策略,提出应该尽可能多地增加吸引用户的页面和电影预告片。在不同用户的不同平台之间,存在着强大的路径依赖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平台之间的可互换性很高,这表明可以开发一种更简化的监控社交媒体的程序,以减少工作量和成本。另外,增加预告片的覆盖范围、点赞的次数和评论可相应减少电影的负面评价。艺术电影应该采用更为广泛传播的市场策略。对于大片来说,网络搜索过程总是先于在线用户交流。因此,在电影上映之前很久就提供有关电影的信息,这对于增加电影被网络搜索引擎索引的可能性是至关重要的。[10]同样,Nanda Madhumita等通过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的数据,探讨了整合社会媒体推广策略(integrative social media strategy)在宝莱坞电影产业中的成功作用。社交媒体宣传策略的核心是开发合适的内容,以匹配社交媒体平台的独特特征。Facebook的主要用途是通过组织有趣的活动来连接观众,Twitter则主要用来转发来自观众的正面口碑。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通过宣传观众与电影主角的身份认同是有效的宣传策略。[11]
Lee Young-Jin等比较了陌生人和朋友对用户生成影评的作用。研究发现,陌生人群评分具有“羊群效应”和差异化行为的双重影响。用户在评分时会受到之前电影主流评分的影响,跟随主流,或者故意发表不同言论。相比之下,朋友的评分总是会引发“羊群效应”。[18]Flanagin Andrew等提出,评分的等级与信任、依赖、对用户生成内容的可信性以及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一致等因素具有较强的关系。人们倾向于在信息量低的时候倾向于专家,但在信息量大的情况下倾向于用户生成的信息。人们的观点和行为意图与他们所暴露的在线]当消费者遇到太多的正面评论时,他们可能会怀疑eWOM本身的可信度。因此,Jong HyupLee等通过对文本挖掘技术的分析,分析了评论文本情绪的熵。评论文本中的熵值对eWOM与电影票房销售的关系有积极的缓和影响。删除负面评论以提高产品销量可能不会对在线零售商或相关方有所帮助。[20]
在《美国魔力2.0》一文中,Friedman Alice T.指出,魅力分层概念(the layered notion of glamour),这个20世纪中期电影、建筑和流行文化耳熟能详的术语,与当今社交媒体的超级公共世界(hyperpublic world)、网络形象建构和市场细分之间的关联性与日俱增。长期以来,好莱坞形象的创造和消费,光鲜的广告复制,对于叙事结构、投射、表现和自我评估具有长期侵入的过程。这与我们的定制化Instagram信息流、“Facebook嫉妒”(Facebook envy)和其他形式的数字传播、接收和监视等文化方式有着重要的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的当代公共空间被塑造成一个用于生产和消费这些数据的平台;随之而来的是监视技术的发展和建立可防御的私人空间都给物理和网络环境的设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25]此外,有研究者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电影脚本的叙事流和叙事结构,从而探讨叙事模式。